你距离卓越,只差一个刻意练习

作者: 夜_阑珊 | 来源:发表于2017-12-08 07:31 被阅读1499次
    图片来源网络

    01

    一直以来,世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按能力划分为两种人:卓越的人,平庸的人。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属于哪种人?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后一种人,这一点我们只需看这个世界运行的结果——80%的财富都掌握在20%的人手里,就能轻易的得出答案。

    为什么,总有些人对他们所作的事情擅长到如此不可思议的地步,达到了平常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巅峰?为什么,平庸的人总是显得那么笨拙和艰难,在这世间苦苦挣扎却依然是碌碌一生?

    难道真的是天赋使然,有些人生来就是天赋异禀?不然如何解释这种巨大的差距呢?

    你如果仔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身边到处都堆满着这样的声音:“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人家天生脑瓜子聪明,就适合干这。我们这些普通人还是算了,没这种脑子。”

    平庸的我曾也一度相信了这些声音,因为它们无处不在,它们时刻在告诉着你,你之所以没做成某事,那是因为你天生就不擅长。你学不好英语,是因为你没有学英语的天赋;你歌唱不好,是因为你根本就不适合唱歌;你数学差,是因为你缺少数学基因...

    于是,“我天生不适合/不擅长做什么...”就成为了平庸者们一个很好的自我安慰借口,可以光明正大的不擅长做某事情,然后再心安理得的放弃。

    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相信或认为自己很平庸,那么他最终真的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证预言说,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于是最终,大多数人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平庸的心安理得,天经地义。

    如果没什么意外,我也会一直这么甘于平庸下去。直到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吃了一整年的苦自学了一门技术(编程),并顺利的找到了这门技术的工作,它不仅解决了我困扰已久的生存问题,更是解决了我“自认为平庸”心理问题。

    于是,我开始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知识或技能,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学、并找到正确的方法去练习它,你就能掌握它。绝对没有你不适合之说。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以前“思想”有着严重的问题,不然何以那么多年居然甘于平庸?所以,我开始有意识的去寻找答案,我想搞明白那些很厉害的人为什么很厉害。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和分析,我想这个答案已经找到,就是下面的这句话:

    天才只是训练出来的产物,而智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

    02

    心理学家对天赋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的努力作用其实很大。因为智商是存在门槛效应的,它与成功只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关联,一旦某人的智商超过120分,此时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着同比转化成更多的现实优势。所以,一个智商130分的科学家跟一个智商180分的科学家都一样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这样说并不是指智商就没有用,而是它并没有我们传统认识的那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更高的智商能让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学的更好、更快一些,但如果要在某个领域真正做到卓越,则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反复的练习。也就是说,越到到后面阶段,智商所起的作用越小。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这好像跟我们以前认为的有些不一样啊?

    原来,这跟我们人类的大脑有着莫大的关系。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大脑的结构与运行都会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心理训练而改变,而且很大程度上像你的肌肉和心血管系统响应体育锻炼那样。

    大脑就像肌肉,越练越大。专门研究大脑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性训练会使大脑中受到训练挑战的区域发生改变,大脑通过自身重新布线的方式(主要是神经元之间构成了新的连接,同时现有的连接要么得到强化,要么被弱化,在大脑某些部分中,甚至还能生长出新的神经元)来适应这些挑战,增强其执行这些挑战的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大脑拥有着无限的适应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重塑大脑。而我们眼中的那些天才,正是因为更懂得利用大脑的适应能力,仅此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天才们是如何练习的,以至于让他们的大脑被“重塑”的如此卓越非凡?

    03

    或许,你听过近几年很火的一个定律——1万小时定律,这是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异类》中提出的一个概念。“1万小时定律”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任何人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都能成为大师。

    “1万小时定律”让无数的人看到了希望,他们觉得自己只要练习了10000个小时,就能达到那些天才们的水准。然而最终的事实却证明,从来就不存在什么“1万小时定律”,那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1万小时定律”到底有什么重大问题呢?

    我们先看两个示例:医学上,研究界对许多专家进行了研究,发现已训练三四十年之久的医生,在一些客观绩效指标的测量上,比那些刚从医学院毕业两三年的医生更差一些;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那段时间里似乎练习十万个小时,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各个行业都存在。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医生和钢琴练习者,虽然练习了10000个小时甚至更多,但是他们都在重复着自己以前的会的东西——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练习,在技能上没有任何进步,甚至倒退。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遍永远无法进步。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并不是你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就一定能取得成果的。

    幸运的是,这两年有一条关于“练习”方面,更准确、更严谨的法则被心理学家们提出来了,并写在了《刻意练习》这本书里,它就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法则。

    04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也是练习,但它必符合了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刻意练习必须要有明确的、特定的目标。明确特定的目标不仅仅是指你要掌握得“某个技能”这个大目标,还包含你要习得这个技能必须完成的一系列小目标。例如,你要学习一门编程语言,编程语言就是一个大目标。完成这个大目标必须要分割成无数个小目标(任务),你要先找到编程工具(代码编写软件)安装并学会使用,你要找到合适的编程学习资料或者导师,你要先学基础语法、基本数据结构、流程控制语句、逻辑判断语句,基础会了你要学更高级的面向对象、内存管理、多线程编程...,直到学完支撑编程所需的完整知识体系,同时这所有的学习过程都需要伴随大量的代码练习。当你只有知道、明白这一个个特定的目标是什么,并朝着他们努力,你才能持续的精进。

    其次,刻意练习必须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之外去练习,这一点我们从“1万小时定律”就能得到启发。事实上这也很好理解,你每次都在练习自己会的东西,你必然就只能维持你原来的水平,而这个世界确却是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你停在原地就相当于倒退。所以,学习一门技能,想要持续的精进,你就要向着“你不会的”去练习,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

    再其次,刻意练习必须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然后相办法改进提高。所以练习的同时,我们需要监测自己的练习情况,得到有效的反馈。

    最后,刻意练习必须保持专注。为了使“练习”变得有效率,你必须要在练习时专注于自己的任务。

    以上就是艾利克森提出的著名的“刻意练习”法则,如果你想掌握某项技能,想在某个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那么你的“练习”就必须符合以上几条基本原则。

    05

    明白了刻意练习的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就可以思考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最大限度的使用它。

    在工作中使用“刻意练习”的最好方法是把“练习”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比如说你是一名程序员,你要提升你的编程水平,你就不能一直用你已经会的编程知识去实现功能。而是要经常思考,如何用自己不会的、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设计模式、新的架构、新的框架)去实现功能,这就是跳出舒适区之外去练习。同时自己想办法寻找反馈——运用的这些方法哪些对了,哪些错了,错了如何改进。总之,你寻练习的方法要最大程度的符合“刻意练习”基本原则。

    在生活上,刻意练习也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无论你想学习写作、阅读、画画、编程、国际象棋。这里有一条基本的路径:

    首先,辨别出你感兴趣领域的杰出人物。
    然后,搜索、研究、推测是什么使得他如此杰出。
    最后,提出符合“刻意练习”原则的训练方法。
    最后的最后,持续的、专注的按照你的训练方法练习

    这里,最佳的方法是找到一位优秀的导师或者教练。优秀的导师或教练能迅速的制定最适合你的训练方法,教你怎么去训练,同时能及时给你提供反馈,纠正你的错误。这就是名师的作用。

    当然,很多情况下,我们是没有导师或不具备请导师的条件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自己给自己设计训练了。

    如何自己给自己设置训练呢?有两条路劲:

    第一,互联网和书籍上可以找到大量的优秀方法,无论你想学习什么。比如,阅读或写作,市面上就有大量的书籍讲这一块。
    第二,模仿优秀的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练习写作时,就是研究出色作家的作品,然后并试着复写。当他没能很好的复写出来时,他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并思考遗漏了什么,以便下一次改进。

    06

    总结一下,“刻意练习”是让一个人从平庸到卓越的唯一路劲。我们需要时刻想办法利用“刻意练习”的原则磨炼自己的技能,使之不断进步。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平时做什么,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是做一个卓越的人还是做一个平庸的人呢?

    我想,这已经不是一个有关于“天赋或智商”的问题了,这仅仅是一道选择题,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后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醉民谣:很多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只要你想学,愿意花时间用心学习,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你已经会这项技能,活到老学到老
        夜_阑珊:@醉民谣 成为终身学习者:+1:
      • 夜_阑珊:@楚狂人lsy 一个人会如何选择,是由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所谓价值观,就是明白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选择平庸的人,认为当前安逸享受更要;选择卓越的人,认为成长的重要性远大于安逸和享受!什么样的价值观造就什么样的选择!
      • 泥望云:鸡汤和哲理的界限在哪里?
        夜_阑珊:@楚狂人lsy 站的高度不一样,解读也不一样!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认为是鸡汤,有的人认为是真理,这是思想深度的差距!何必奢求太过?真正重要的是寻找一些能指导自己成长的真理,至于是什么不重要的,那仅是手段。
      • 泥望云:选择错了,难以挽救。失败和不快说明了选择的错误性。一个计划或者选择的制定彰显一个人的睿智
      • 愿历尽千帆仍少年:“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我相信这句话。这大概就是信念的意义吧!如同之前看到文章说,能减肥成功的都是过程中想着瘦了以后的自己,减肥始终成功不了的都是思维设限只想着当下胖的自己。其实还是思维的问题。思想决定行动吧。
        夜_阑珊:@愿历尽千帆仍少年 :smile: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查,自证预言是一种很有趣也很常见的心理现象
        愿历尽千帆仍少年:@夜_阑珊 额。。。我只看到好的方面,我认为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就一定能做到的。
        夜_阑珊:@愿历尽千帆仍少年 是的,自证预言大都是应验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是一种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你如果觉得自己做不成某事,那结局往往是真的做不成某事。
      • 云de彼端:目前也正自学编程,加油↖(^ω^)↗
        夜_阑珊:@古城de倾心 加油!代码就一个诀窍,多“敲”
      • JJ龙:其实我觉得不管选哪个自己开心就好。
        夜_阑珊:@JJ龙 当然,因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就是获得幸福,究竟什么才是你的幸福,只有你知道:smile:
      • 北有晴空:刻意练习: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夜_阑珊:@北有晴空 你值得拥有:joy:
      • jun_os:我就是作者说后一种人,看完后,感触颇深,看来是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夜_阑珊:@jun_os 认真学习,深度思考!
      • 小喵子咪:看完你写的这篇文章,瞬间有一种啪啪打脸的感觉,是啊,我现在在国企的日子真的很舒服,你文章中说,如果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遍永远无法进步。我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很谢谢你的文章,接下来我得好好想想以后的计划了
        湮花過後:我的娘啊,读书不认真,我现在居然很想学英语……
        小喵子咪:@夜_阑珊 谢谢你
        夜_阑珊:@小喵子咪 好好规划,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085ea659e929:读完,感觉很受益,是2018年规划中的一个好思路。
        夜_阑珊:@独为怡人醉红尘 追求卓越,从“心”开始!:+1:
      • 格尔黑:欣赏学习。
        格尔黑:@夜_阑珊 :smile:
        夜_阑珊:@格尔黑 练手的拙作,见笑了!:sweat_smile:

      本文标题:你距离卓越,只差一个刻意练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jn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