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育杂谈育儿宝典心理
交流的密码:共情原则,理解和共鸣

交流的密码:共情原则,理解和共鸣

作者: 石头聊家庭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06:32 被阅读70次

    本文导读:

    共情,这是与孩子的交往中最常被提到的词,具体到如何实施,有很多办法,本文深度剖析了其中最有效的两种,希望对你有启发。

    漫画源自插画作者汐沥:两败俱伤,好累!

    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提到的很多问题最终都会归结到共情上。

    也就是说,孩子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父母的共情才能更好的解决。

    共情可以说是家庭教育中的一把利器,本文我们将重点论述共情的两个基本原则,理解和共鸣

    漫画源自插画作者汐沥:自由的感觉真好!

    说到理解,我们通常会局限于思维层面的理解,就是从语言上去理解孩子的行为。这是最直接的办法,但常常会产生偏差。

    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我们会不自觉的把事情简单化。

    比如一提到河南人,很多人会有负面的评价。

    很明显这是以偏概全,但为了减少自己认知上的盲区,将问题简化更有利于心理上安全感的满足,而对安全感的追求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的基本基因,也就是我们人类天生如此,对安全感的追求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另一个是,偏差发生在信息发出、传递、接收和理解的过程中。

    交流中,我说的是A,你听到的是B,理解的是C,说出来的可能是D,这么一圈下来,就可能把我要说的A理解成D。

    并且这个过程一直反复,如果中间没有适时的纠正,比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我这样理解对吗?”常常是在交流中各说各话。

    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就是两个人吵架,吵了半天原来说的是一个意思,但回头看却不知道为什么就吵了起来。

    这样的结果也是容易理解的,毕竟每个人的阅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那么在交流中解读对方的意思时出现解码的错误也就属于正常。

    面对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最起码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点,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让他们明白,他并不特殊,也不是孤单。

    对于自己的“不幸”,孩子们常常认为这是独有的,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不一样的人。为此,他们会非常焦虑。

    当孩子发现他们的遭遇和很多人一样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

    在电影《仙履奇缘》中,爱丽丝总是被噩梦吓醒,她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不同了,也由此产生了自卑,爱他的父亲体会到了她的情绪,是这样安慰她的:“没关系,贵族都有点这个小毛病。”

    ”贵族都有点这个小毛病”,这让爱丽丝对自己看似不正常的行为非常坦然,并且等她长大后,又用同样的话去安慰疯帽子,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于这一点,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每当感到自己多么不幸时,去趟医院就会变得更加坦然。

    第二点,给孩子幻想的空间。

    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孩子的很多心愿都无法达成,比如养条狗。

    很多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一条小狗,但现实常常限制我们达成这个愿望。如果只是和孩子讲道理:你是过敏性体质没法养狗,并且要每天遛狗、经常洗澡、理发、打针、拔耳毛......

    这么现实的东西会让孩子眼中的美好瞬间变的冰冷,不如明确的告诉孩子不具备养狗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幻想,假如养一条小狗会有怎样的生活,这样更温馨,也更容易接受。

    国外的一个案例,一个10岁的女孩子很想养一匹马,爸爸知道自己的家庭绝无这样的条件,本能的想反对孩子的提议。

    但是冷静下来,他和孩子一起幻想了养一匹马会是怎样的生活,如何喂马、如何给马梳毛、如何带它出去训练,如何给它钉马掌......

    孩子自然理解家人的苦衷,过了几年,女孩就去养马场干起了杂工,用另一种方式和自己喜欢的东西亲近,并且决定自己攒钱买一匹马,不过又过了几年,她用攒的钱买了一辆山地车,她依然爱着马,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她现在更喜欢山地车了。

    漫画源自插画作者汐沥:来呀,我不怕你!

    说完了理解,我们来聊第二个话题,就是共鸣。

    共鸣可以理解为共情的前期工作,简单来讲它是共情的基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事实:一个人根深蒂固的看法,通常无法直接改变。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就拿我们自己来说,虽然我们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但却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提醒得到有效的改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就拿我来说,长期以来都表现出了一副中国式好人的面孔,不懂得拒绝别人,也不会,更准确的讲应该是不敢轻易展开自己的攻击,甚至是文字上的,至于我害怕什么,这里有深层次的含义,限于篇幅我暂时不展开讲。

    我是在经过两年多的冥想和学习,才深刻的觉知自己的这个问题,但离真正的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孩子也是如此,他们的改变也需要时间,好在他们还没有陷入的太深,改变起来更快些。

    上述观点的陈述,只是想说,在孩子面前,不要掩盖问题本来的面目,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当一个孩子说:“自己的数学很差”时,很多家长会有出于本能去反驳孩子的观点。

    “不,你很好,只是要用点功!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好好完成作业!”

    这么说没有错,但是却避开了事情的真相,孩子觉得数学很难,孩子不喜欢数学……

    很多家长不敢这么说,他们会认为如果这么说了,就是把问题的阴暗面揭露了出来,反而容易将孩子带偏。会真的认为数学很难,会更不喜欢上数学课等等。

    对问题视而不见,试图通过遮遮掩掩的方式去解决,最后很容易出现大问题。

    怎么讲呢?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对于性教育的忽略,常常导致孩子在真正需要它的时候,却对其一无所知。

    掩耳盗铃是一种简单的说法,更真实的表达是试图通过遮盖问题的真相,否定孩子真实的情感,最终达到自欺欺人的表现,但问题最终却没有解决。

    第二个方面, 要给心灵成长的时间。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时空感——时间和空间感。

    时间感,就是要让孩子明白,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成绩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更不要因自己一时的失误而陷入到自我否定中,要明白时间的力量,要让孩子体验到这份力量,父母就要留给孩子成长的时间,不能将这份能量压抑在一瞬间。

    如果没有了这份时间感:

    对于孩子,就经不起困难的磨练,容易喜欢上一件事情但在遇到些许挫折,更容易选择放弃。

    对于父母,就无法忍受孩子暂时的不好,某次成绩很差,表现不好,等等,会让父母产生一种欲念,认为这孩子没救了。

    空间感,就是要看到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种迂回的策略,要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有空间感的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想到各种应对的办法,不会那么轻易的让自己陷入到绝境。

    你不把玩具给我,我可以和你换,你不换我就和你商量,再不行就和你妈妈商量,总之我会灵活的处理当下的困境。

    没有空间感的孩子会让自己陷入到当时当下的境地。

    此时,我们要明白,不是孩子倔,而是他确实没有掌握更好的应对方式。

    时空感的获得,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当然前提是父母本身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做个总结:今天的课程主要讲了共情的两种模式,理解和共鸣。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解码的错误,除了可以通过不断的确认是否正确理解对方的含义外,对于孩子,我们还可以告诉他的遭遇并不特殊,并且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幻想空间,最起码要让他们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对于共鸣,我们提出两个措施,一个是要明确根深蒂固的看法改变起来会很难,需要家长去正视问题,而不是否定或美化它们,由于进步常常没有捷径,并且会很慢,由此我们引出了第二措施,给心灵以成长的时间,不要着急,慢慢来。

    希望你今天有收获,也请你把今天的课程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下节课见。


    文中漫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感谢!

    让我们随着这只特立独行的猫,进行一次自我成长之旅。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看《开篇:为什么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交流的密码:共情原则,理解和共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vg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