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校长传达了全市学校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对下步安全工作进行了安排,其中专门强调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以前在局里管过一段时间的安全,感觉应急管理确实是学校安全管理的一个短板。醒早了,睡不着,结合以前的工作经历,说点学校应急工作的事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34394/e89b3158c638f238.jpg)
一、说说应急管理的范畴
狭义上说,应急应该是发生了紧急安全事故如何应对。但在具体工作中,应急肯定不能局限于应对紧急情况,必须要向前向后延伸,包括事故发生前的应急准备,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急及事故处置结束后的秩序恢复。
个人感觉,学校应急工作可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预防阶段:做好安全隐患排查,降低事故发生风险。要脑子时刻惦记着危险,眼睛时刻搜寻危险,最大限度的找出可能发生危险的风险点。
2.准备阶段: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工作体系,成立工作队伍,储备应急物资,开展预案宣贯和应急演练等
3.响应阶段:发生安全事故,启动应急预案,报告上级部门,组织人员疏散,实施应急救援,保护事故现场等。
4.恢复阶段:恢复工作秩序,开展心理疏导和安抚师生情绪,评估事故损失,开展事故赔偿,调查事故原因,追求事故责任等
二、强化全员应急意识,提升全员处急能力
一提应急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强化全员的应急意识。只有人人有应急概念和应急意识,认真学习应急处急知识,全面了解相关的应急预案,具备相应的应急处急能力,一个单位的应急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否则,应急预案再科学,再完备,也难以发挥作用。
从学校领导到一般员工,对安全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加强安全管理,可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但受管理力量、管理水平制约,无法完全杜绝发生事故。很多事故具备突发性、偶发性的特点,没有先兆,难以预见。事故的发生是偶尔的,也是必然的,今天不发生,明天不发生,今年不发生,明年不发生,但谁也无法保证永远不会发生,应急是必须的工作,重要的工作。
要有应急意识,就是要时刻准备着发生事故;要具备应急能力,就是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有了解,对各种事故如何应对有准备,事故一旦发生,大家能及时、有序的妥善处置,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
以前一些学校的情况,日常安全教育缺失,应急预案格式化,操作性不强,且缺乏宣贯。师生没有建立全面的应急概念,应急意识不强,应急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事故,非常容易手忙脚乱,局势失控。
三、制定科学预案,强化宣贯演练
把应急等同于应急预案肯定不对,但应急预案对应急确实非常重要。应急预案是应急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没有一个科学的应急预案,一个学校的应急管理就无从谈起。
以前到一些学校检查安全,时间允许,都会看看学校的预案。感觉不少学校的应急预案明显是为了预案而预案,没有经过详细的研究论证,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都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有些甚至是从其他学校整体移植而来。很难想象,一旦发生事故,这些预案能否顺利启动。
有家学校的预案写着,发生事故后向旗教育局汇报;有家学校的食品安全预案上说,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后,要向汉阳区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我开玩笑地请教校长,向汉阳区报告,是不是有点远,校长挺尴尬。还有一家农村小学,各种应急预案非常齐全,防暴恐、防火、防盗、防震、预防食物中毒的预案一应俱全。我喜欢开玩笑,先是把学校好好的表扬了一番,然后问校长,咱学校食堂怎么样?校长很老实地说,我们是个农村学校,规模很小,孩子都是本村的,中午放学后都各回各家,没有食堂。我又问没食堂,食物中毒应急预案预什么?嘱咐校长实事求是的把预案再梳理一遍。
如果说使用其他学校原版预案是个别问题的话,预案宣贯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就相对突出了。很多学校的预案编制制定完成后,没有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研讨,预案中涉及的部门人员对自己的职责不清楚,不了解,甚至很多人都没见过预案,不知道还有这么个预案,预案基本停留在文字上。
作为应急预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预案,但必须学深学透,结合学校自己的实际,变成自己的东西。预案在制定过程中,就要组织相关部门参与,共同研究探讨,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预案编制定稿后,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发布,突出预案的权威性;预案正式发布后,要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让相关人员清晰应急处急的流程,明了自己的职责;重点人员,要人手一册,随时翻阅。
要定期组织演练,让相关人员熟悉应急处急流程,一旦进入实战,可以处变不惊。
应急演练一定要真演真练,演是为了练,练是为了用,不能停留在演上;演练的演,不是表演的演,更不是演戏的演。
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演练发现的问题对预案及时修订完善,注意与时俱进。要突出操作性、实战性,不能成为应付检查之急的应急文件。
四、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重点环节
学校发生安全事故,相关人员要熟知应急处置流程,要沉着稳健,忙中有序,特别是以下几个环节,要妥善处置。
1.救援。首先发现事故任课教师或其他师生要迅速对事故严重程度做出判断,视情况开展救援报警工作。如有严重人员伤亡,要在开展现场救援的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拨打110报警电话;火灾或其他灾害性事故,视情况拨打119救援电话,同时安排人向学校领导报告消息。
学校领导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调度指挥救援工作。
2.疏散。事故现场指挥人员要对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和发展走势做出研判,组织相关人员维持好现场救援秩序,视情况组织现场人员疏散,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救援和疏散要坚持“生命至上,减少损失”的原则。
3.报告上级。事故发生后,学校应根据事故性质、严重程度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上级部门;特别严重紧急事故,要同时报告医疗卫生、公安、安监、消防救援等相关部门请求支援。
救援期间,要按规定做好事故救援进展情况的续报工作,不瞒报、谎报或拖延不报。
4.通知家长。事故发生后,学校在上报上级部门的同时,应及时将有关事故情况告知相关家长或学生监护人;需要家长(监护人)到校参与救护、处理事故的,学校尽可能提供相应帮助。
5.保护现场。学校在开展事故救援的同时,要注意最大限度保护事故现场;受救援工作限制无法保护现场的,要安排人制作现场影像资料,为事故救援结束开展事故调查提供依据。
6.事故善后。事故现场救援结束后,学校要做好教学秩序恢复工作,包括受伤人员的救治、赔偿工作,心理疏导,情绪安抚等;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找出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要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及时消除隐患,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五、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源
我们大部分学校都有应急预案,也按要求开展了各种应急演练,但如果真的发生了安全事故,我们能否应对自如,处置得当呢,恐怕不容乐观。一直认为,学校应急工作是学校安全的一个短板。应急工作薄弱有其社会根源和现实困难。
一是师生应急意识不强。应急应的是有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正常情况一般很少发生;长期不发生事故,时间久了,思想容易麻痹,重视程度不高,各种准备不足,一旦狼来了,仓促应战,势必手忙脚乱。
应急意识不强是个社会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安全教育缺位,很多人安全意识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听过国外一个安全讲座,外国人驻酒店,进入房间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疏散示意图,考察疏散线路;第二件事就是寻找救生设施,特别是发生火灾时的逃生面具。我住酒店,有时候想着这事,但更多时候,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二是师生基础安全能力不足。应急预案考虑再充分,再全面,总有些事故在我们的应急预案之外,一旦发生,就依靠我们的基本安全素养和基础应急能力来处置。同样由于安全教育缺失,安全素养不高,缺少基本的安全救援救护技能,我们的师生在突发事故面前,应对能力不强。
应急意识和基本安全素养、基础安全能力的培养,靠学校加强安全教育,也要靠社会、家庭的熏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好意识和能力问题。
三是学校安全管理力量和管理能力不足。受重视程度、支撑经费、人员力量等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有些学校安全管理力量和能力明显不足。记得某次到一所农村学校检查安全,发现安全预案有很多问题,与负责编制预案的教师交流,那位老师最后实话实说,预案是从网上搜的。说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应付教学都有些不跟形势,他在学校属于最年轻的,也四十多了,能熟练操作微机,学校所有的文字材料就由他负责,实在忙不过来。当然,这个情况,属极个别的个案;但力量能力不足,却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
作为学校,还是要重视安全,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安全管理力量和管理能力的问题;社会也要对学校安全给予更大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