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的再挖掘

作者: 甘肃__王兴邦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12:15 被阅读96次
    “褒禅山”的再挖掘

    01

    我和《游褒禅山记》的渊源,缘于09年全省教学比赛,参赛篇目就是这一课,比赛场景至今记忆犹新。高三一轮再复习这一课,我试图换一种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挑选同学课堂展示,实现对教材的深度挖掘。

    由于目标要求很明确,7班同学研读得很深很细,课堂展示也各有特色。我就分享几个精彩观点,谈谈对作者形象的思考。

    “褒禅山”的再挖掘

    02

    为文“务为有补于世”。

    聪明而认真的杨兰同学,在黑板上整理了展示要点,包括作者背景、思想观点、艺术手法、文化常识等内容。然后引入“为文务为有补于世”的观点,作为文本挖掘的切入点。她谈对思路的解读,谈对王安石的看法,既有理论的高度,又结合具体例句,很全面也很深刻,有做学问的务实求真的态度。

    王安石倡导“为文务为有补于世”,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他一边与友人游山观景,一边又抒发心中块垒,特立独行的王安石,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在思考社会和人生,并将所见所思付诸文字。翻开这篇课文,第三段讲“百折不挠”,第四段讲“深思慎取”,都是其人格精神的体现。学生对作者形象,提炼的关键词有:执着、倔强、坚持、较真,甚至“一根筋”,都有具体例句佐证。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还原历史本真,“坚持”和“谨慎”就是他的生活态度,也是他的处世原则。

    王安石是正统读书人,《游褒禅山记》是文道合一的体现,他做学问、搞改革,胸怀理想,经世致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读书人的良知与责任。

    《游褒禅山记》的启示:要不忘初心,做一个纯粹的、有担当、能行动的人。

    “褒禅山”的再挖掘

    03

    做学问,要“深思慎取”。

    王泽同学不走寻常路,我挺喜欢他的发言。他抓住“深思慎取”四字,谈王安石的治学精神,从三方面分析: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求实精神,研究事物的求实存真。别的同学从“志”“力”“不随以怠”“以物相之”的角度来谈,都从大处着手,有看问题的高度;他独辟蹊径,从治学方面来说,结合学生和学校实情,从小处来说,讲得透彻清楚,有思考的深度。王泽思维灵活,别人找高度,他找深度,这就是创新思维,就是求异思维,也是做学问应该有的精神。

    做学问和做事一样,都要求真求实,一丝不苟,才能成功。看课下注解,王安石游褒禅山是1054年4月,写成此文是7月,文章虽篇幅短小,构思时间却长,可见他是反复斟酌过的。再看文章结构,全文四段内容,叙事写景议论,过渡衔接自然,行文逻辑严密,语言提炼精准,前后环环相扣,这是思想家的写作态度。再知人论世,王安石 “负大名于天下三十年久矣”,大家早就盼望他改革弊政,所以他参与变法革新是众望所归。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他凭借其热血和才华,凭借其胆识和勇气,挽狂澜于既倒,虽几经起落,仍不屈不挠,奋然前行。

    语文课就要开发人的思维,培养人的思辨能力,这就是立德树人。王安石告诉你:做人就要善于创新,走别人没有走的路,也许是一条成功之路。

    “褒禅山”的再挖掘

    04

    搞改革,就要勇于借“物”。

    李志强善于推理,善于横向对比,他的切入点与众不同。他将《兰亭集序》与《游褒禅山记》做对照,进行比较阅读,这是文本解读的方法,他的观点条理清楚,让大家耳目一新。两篇都是记游,都有感而发,即时说理,重在说理,但侧重点不同,主旨也不同。《兰亭集序》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得出“生死亦大矣!”的结论,是对晋代士人精神生活的温馨提示,但说的有些空有些玄,条理不太顺,也有些费解。《游褒禅山记》也将记叙、描写、议论结合,重点在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结构很清楚,逻辑很严谨,理论和实践结合,对“志” “力”“物”的有机结合,做了理性的分析,观点和态度都很明确。

    李志强还阐明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有的人想得好,有理论高度,但没有行动,或行动不彻底,往往半途而废;王安石有思想,有理论,也付诸行动,他是不尚空谈的实干家。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比王羲之更务实,更注重想和做的统一。

    王安石变法失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还有用人不当的因素,即“借物”的条件没有用好。但就改革的雄心抱负,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他就很了不起了,他是文人的标杆,也是民族的“脊梁”!

    “褒禅山”的再挖掘

    05

    课堂交流,就是好的“驱动材料”。

    李志强的解说,一向大胆有个性,我很欣赏他。他说:王安石改革的不彻底,归根结底就是知与行的不统一。

    我追问:关于“知行合一”,后来有一个成功者,他是谁?大家异口同声说:王阳明!

    “对,王阳明即王守仁”,他有几个“家”的帽子: 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这是他的历史定位。他的“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理论能付诸实践,比王安石更成功。

    再有一个就是“陶行知”,坚持平民教育,也是“知行合一”的典型。有同学还说“崔永元”,他的铁肩担道义,他为苍生鼓与呼,也是这方面的榜样。

    这样的例子还有吗?有,但不多!

    有同学说:姓王的真厉害!王安石、王羲之、王阳明!都是思想家,都是大文豪!

    有人起哄:咱语文老师也姓王!

    哈哈,我和王泽也跟着沾光了!

    我认为,不论是文本讨论的内容,还是课堂的拓展延伸,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再看课后第三题:“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深思?“求思”具备的条件?这个问题设计得好,有思考的深度,也有任务驱动在里面。

    我们常说,语文课要“回归课本”,课堂要与写作接轨,这都是课改的必然选择。所以互动交流很重要,既挖掘了文字内容,也储备了作文素材,语文素养的都在这交流的过程中!

    “褒禅山”的再挖掘

    06

    我喜欢看简书,尤其是《旅行在路上》这个专题,精彩的文章真的很多,但像王安石这样的大手笔很少。

    你再读《游褒禅山记》,再次探究王安石形象,给我们的启示真是太多,学习永远在路上,让我们终身去参悟吧!

    “褒禅山”的再挖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褒禅山”的再挖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i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