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清清

01
“学什么东西都三分钟热度,没有一点恒心。”经过爷爷房间时,我听到了爷爷的低喃。晚上7:50,平时是我要陪女儿外出练钢琴的时间。8岁的女儿咪咪,此刻却赖在自己房间,不肯去练琴。这离她开始学习钢琴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而这之前,她曾经热血沸腾地提出要学钢琴,并信誓旦旦保证会坚持下去。难怪一直疼爱她的爷爷,也忍不住抱怨起来。
还好爷爷声音很小,女儿咪咪应该没听到。我在心底暗自小庆幸了一下,赶紧快步走进女儿房间。爷爷的这种反应,其实是大部分父母容易出现的反应。
这是一种消极暗示,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使用这种方法会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甚至会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从而“破罐子破摔”。还好,在专业亲子机构学习成长了接近两年后,对女儿出现的“厌学”状况,我很淡定,也很理解,没什么负面情绪。
很多父母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觉得孩子不听话,自己气急败坏时,处理孩子的事情往往就会越来越糟。这时,一定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确保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平静、平和的,才去处理和孩子的事情。不然还是先打住,处理完自己的情绪再说。
02
进房间后,我找了一张小凳子在女儿面前坐下,保证自己的高度和她几乎是一样的。“咪咪,妈妈看到你今晚的确是不太想去练琴。而且你看起来不太开心的样子,能告诉我怎么回事吗?”我拉着女儿的小手。女儿低垂着头,低声说:“妈妈,我觉得很累,我今天晚上不想去练琴。”
“是哦,练琴的确是挺累的。妈妈陪你一起练时,也觉得手指挺累的。”我拿起她的小手,开始温柔地帮她按摩起来。
“妈妈,我今天晚上真的不想去。昨天晚上刚去,今天晚上又去,真的很累。”女儿说着说着,眼泪都流出来了。每次我用心去聆听女儿情绪时,她都很容易流露她的真实情感。当然,这眼泪,估计不是因为真的有多累,更多的是收到了来自妈妈的理解。
有父母认为孩子哭哭啼啼的不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有情绪就应该让它流动起来。有情绪,不表达出来不等于它消失,只是埋到了意识深处而已,这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能量内耗。

“谢谢你愿意跟妈妈讲你的心里话。妈妈特别欣赏你这一点,有什么就说出来,不埋在心里,不委屈自己。”我摸摸她的背。
“同时妈妈有点为难,因为我们已经提前约好老师了,现在老师已经在琴室等我们了。如果你昨天告诉我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先跟老师协调时间了。你看我们可不可以先坚持练完今天,然后去跟老师协调一下整体的练琴时间?现在周一、二、四练琴,你觉得调整到什么时候会让你更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我用“我信息”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同时引导女儿自己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周一和周二是连着的,所以特别累。只要能分开练习就可以了。我觉得周一、周四、周六会比较合适。”女儿没了负面情绪后,一下就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看来你很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哦,很棒。妈妈没什么意见。要不我们今天练完琴后,找老师重新沟通一下时间?你看今天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可以开心地练琴不?我们要赶紧出发了哦。”“那我就带上我心爱的洋娃娃,到时候把它放在琴架上,让她陪我练琴吧。我相信这样我会觉得没那么累。”
我和女儿快速去到琴室,洋娃娃坐在琴架上,陪着她愉快又顺利地完成了30分钟的练琴。练完后,女儿拉着我,去和老师协商新的练琴时间。很幸运地,老师周六的时间是可以的。所以按女儿的意愿,练琴时间调整成为周一、周四、周六。
03
一件看起来有点棘手的“厌学”事件,其实就是孩子有点小情绪卡住了而已。如果家长看不到这点,自己先烦躁、先骂起来,估计孩子即便这次去了,也会容易在心里累积对“学钢琴”的负面情绪。当孩子有情绪时,如果用批评、说教、打骂等老一套沟通方式,往往适得其反。
此时,我们可以使用新方法--情感沟通法。一个字:聽!聆听孩子的事实和情绪,协助孩子从负面情绪走出来。再通过欣赏,给孩子注入正能量,最后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下次,当你也遇到孩子有情绪时,推荐你试试看!
(本文图片来源于6Q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