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的第177篇原创文章。本文约3800字,请花10分钟来阅读。)
引子
这几日,我和路夫人在加拿大看望朋友和她们一岁半的双胞胎女儿。在上篇文章,我提到两位小姑娘长得是非常“茁壮”,一岁半已经有一米高。我还提到她们一点不怕冷,每天穿着单衣在24小时19摄氏度的房间,玩得不亦乐乎。
小姑娘旁边的餐台有1米1经过几日接触,我们发现,除了“长势喜人”和“防寒抗冻”,这两位小姑娘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第一,她们很少哭闹,即使偶尔哭起来,也不需要大人去费力安慰,一般30秒内自动恢复。第二,她们的饮食起居非常规律,每天定时吃饭,定时睡觉,晚上睡12个小时,而且一觉睡到天亮,无需起夜。据朋友说,她们6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
我相信读到这里,很多一晚上被小孩儿弄起来无数次、永远睡不了一个安稳觉的宝妈会感叹,我要是有这么省心的小孩儿就好了。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然省心的,现在这两位小姑娘如此“规矩”,实际上是朋友刻意训练的结果,而训练的过程,虽然并不轻松,但显然收到了一劳永逸的效果。
训练
朋友告诉我们,从小孩儿一出生,他们就下定决心要训练她们严格的饮食和睡眠规律,而且两姐妹必须同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第一,朋友是某大学统计学终生教授,科学就是他的信仰。在他看来,统计就是利用概率提高胜率的赌博游戏(学统计的朋友注意了,划重点)。大概率能胜出的游戏,就应该押重注。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朋友两个人要照顾一对双胞胎,没有帮手,还要上班,如果两姐妹饮食睡觉不规律、不同步,他们会疲于奔命。
所以,训练可以说是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个中细节和心酸,我当然不能全盘了解,但在交谈中,朋友至少提到了以下几点。
-
为了减少孩子对安抚的依赖,从一开始就没有给孩子用过安抚奶嘴。也就是说,安抚奶嘴这个欧美小孩儿几乎人手一“嘴”的东西,两位小姑娘从来都没有见过。
-
从第一天开始,就分房睡,通过监控查看婴儿的睡眠情况。
-
制定精确到分的时间表,根据孩子的生长规律不断微调喂食和睡眠时间和时长。
在整个过程中,朋友展示了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显然,婴儿不会一开始就这么配合的。父母一离开房间,他们就会哭。这个时候,朋友不会马上进去哄孩子,而是至少会在门外等待5分钟。五分钟后,如果孩子还在哭闹,就进去安抚一下,但绝不喂食,也绝不给玩具。安抚时间五分钟左右,然后再次离开房间,继续等待。孩子如果继续哭闹,还是让他们哭闹至少5分钟,然后再进去安抚。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孩子入睡。
为什么要这么做?朋友解释说,不马上进去安抚,也不通过喂食或者给玩具来哄孩子不哭,这是为了让孩子明确知道这是睡觉时间,除了睡觉,其它需求都不会满足。而每过五分钟还是要进去安抚,是为了不让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因为这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样的训练要持续多久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只需三天。是不是很简单?但如果你知道这三天,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你肯定又会觉得不简单。实际上,他把训练方式告诉了也在带婴儿的邻居,邻居一天都没有坚持下来。
其实那三天到底有多难过,大家可以想象。那三天,小孩儿几乎是整夜哭闹,直到哭得累到不行,睡一会儿,又起来哭闹。而朋友呢,只要小孩儿一醒来,就重复我上面提到的流程。也就是说,他们连着三天没有睡觉,还要掐着表在门口“观察”,因为既不能让婴儿“得逞”,又不能让她们产生被遗弃感。观察、安抚、观察、安抚,如此过程要连续多次,每晚还要重复多次。
除此之外,因为加拿大实行夏令时,为了配合上班的时间,孩子的饮食和睡眠时间也必须相应调整。朋友的做法是在切换时制前12天,每天调整5分钟。
经过细致科学的训练,效果如下:
目前孩子一岁半,每天五次喂食。睡眠时间在13至14小时,一天两次睡眠。一次午睡,下午一点到三点。一次晚睡,从晚上9点睡到第二天早上9点。两次睡眠,都是完整的。孩子睡觉时,大人完全也可以去睡觉或者干别的事儿,不用担心孩子中途起来哭闹。
每天,大人有至少14个小时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有充足的睡眠,也不耽误工作。怎么样,是不是很爽?操作也很明确,按理说,每个父母都能够做到。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被孩子夜里频繁哭闹弄得焦头烂额的父母。为什么呢?原来,很多时候,做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因素往往不在操作层面。就此,我也和朋友交流了一番。
如何才能做到
第一个要素就是知识。在孩子出生前后,朋友阅读了大量的育儿科学书籍,也从医生那里接受了很多专业意见。我举一个例子,即可说明问题。这个例子或许可以回答您可能的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就是,孩子如果是饿哭的,也不喂食,不管他吗?
朋友的回答是,如果你让孩子自己决定吃多少,他绝对不会饿哭,因为孩子一定会吃到刚刚饱为止。这是灵长类的本能,在大人不干涉的情况下,孩子既不会多吃,也不会少吃,总是吃到刚刚够。而没吃饱也不吃了,或者吃饱了还吃,那是人类社会性的行为,是后天学习的,婴儿时期还没有这种行为。
孩子哭闹时,你给他东西吃,他们也许会暂时安静,但那不是因为他们想吃东西,而只是暂时转移了注意力。另外,孩子即使不想吃东西,也喜欢嘴里有东西嚼着。如果一哭闹,大人就给食物,孩子就会养成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获取食物的坏习惯。
事实的确如此。两位小姑娘喝奶粉的时候,有时瓶里会剩下一点。朋友不会强迫孩子吃完,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吃饱了。有时候喝得干干净净了,孩子举着瓶子哭,这说明孩子没有吃饱,朋友就会再兑点奶粉。总之,吃多少,是孩子自己掌握,大人只需把食物准备充分。
两个小姑娘很可爱的地方是,她们吃饱后,就会自己把瓶子交还给大人,然后等着换睡衣睡觉。喝奶的过程中,大人会给她们放催眠曲,以帮助她们安静下来,为睡觉做准备。两位小姑娘就躺着地上,边听曲子边喝奶,十分惬意。
睡觉前小姑娘会换上可爱的蜜蜂睡衣 惬意的躺着喝奶的姑娘们拥有专业知识的好处就是,在处理问题时心里有底,因为你知道会发生什么,也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然而,仅仅有专业知识还不够,你还得相信这些知识。现在知识的获取非常容易,育儿的文章网上一搜一大把。有能力从中筛选出正确的知识,并坚持实践,这是第二个要素,我称为信仰。
首先,我们的信仰的东西要靠谱。迄今而至,我们认为最靠谱的信仰是科学,朋友显然也是这样想的。信仰的力量在于,当事情暂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它让人能够坚持下去。比如,在训练的时候,你已经两个晚上没有睡觉了,第三天晚上,孩子还是照常哭闹。你还会坚持吗?
知识告诉你应该坚持,但对知识本身的信心却可能动摇。上面提到的那位邻居,只坚持了一个晚上,就放弃了,最后赶快喂点东西,让孩子暂时安静,然后自欺欺人的去睡一会儿。结果她的孩子到了两三岁,晚上还是要哭闹好几次,她至今没办法睡个整觉。
我们不但容易动摇,还会给动摇找借口。比如,我就经常听见有父母说:“我试过,不行。书上的东西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我孩子不一样。”这样说倒是很轻松,不过吃亏的还是自己。信仰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孩子还是碳基生物,他们就一定拥有相同的本能,一定接受相同的训练方式。
把知识和信仰综合起来,就有了第三个因素:牺牲短期利益以追求长期利益的意愿和意志。连续三天不睡觉,这显然是短期利益的极大牺牲。但这个牺牲换来的是此后夜夜的安睡。这种意愿和意志必须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和坚定的信仰基础之上。
从我朋友的经验来看,做到了以上三点,科学喂养孩子似乎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你当然可以继续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继续摆出一堆自己的孩子不一样的理由。不过,我想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我们做出什么选择,后果都是我们自己承受。我的建议和我搞统计学的朋友一样——1. 押大赌注于大概率事件上。2. 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大概率事件。
启示
众所周知,我是教英语的。还是那句话,任何感悟,我都会和英语学习联系起来,这次也不例外。
我想——我认为你也会同意——学好英语也只需要做到以上三点。
第一,选择正确的方法。我知道直接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需要学习本身就意味着对英语怎样学不了解。不过间接实现这一点很容易,最有效的方法是跟对老师。而如何选对老师,也很简单,两个条件。
- 这个老师本身英语要好。比如欧洲语言框架最高级别,雅思高分(8分及其以上)。自己都没有学好的老师,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都请直接忽略。
- 这个老师教你的方式要么是自己验证有效的,要么是有坚实理论基础的。这位老师最好是有语言学研究背景,硕士以上学位,博士更佳。
关于如何选老师更详细的论述,请点击文末的文章链接阅读我以前发过的一篇文章。
第二,选对了老师和方法,剩下的就是坚持。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进度很慢,有时候仿佛停滞不前。这种时候,你是否能够坚持?坚持了,渡过了平台期,就是一马平川。放弃了,以后有只能从头再来,在反反复复中自怨自艾,最终陷入自我否定。两个结局,你选哪一个?
第三点,也就是长期效益 VS. 短期利益,可能对宝妈宝爸们更适用。你是选择一个当天就能让孩子强行说出几个单词,从而使你能够在人前炫耀一下的培训机构,还是选择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不断的给孩子听力和视觉的输入,但并不期待孩子马上开口?前一种选择,你养活了大量毫无专业性可言的培训机构,收获的只是一时的虚荣。后一个选择,你的孩子大概率能够轻松学会英语,而你唯一需要做的是抑制内心的焦虑和攀比。
The choice is your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