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不仅仅是为了团圆,不仅仅是为了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美滋滋地吃上一碗洛阳烩面,说实话,吸引我春节千里归乡的还有村子里过年搭起的小戏台。
打我记事时,村子里每逢春节都会搭起一个小戏台,热热闹闹唱几天戏。戏台就搭建在村子西边的一个非常大的洼地里。这处洼地,别看夏天还聚积着满满一塘水,到了冬天就全部干涸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避风塘,在这里搭台唱戏是再好不过了。
小戏台按照惯例,大年初三才开唱。今年会请哪里的戏班,会唱些什么戏呢?不到大年初三,一般这些都是谜。虽然是谜,但乡亲们没有一个会急着去揭开谜底。因为只要是河南戏,无论唱什么,大家都会买帐,都会欢天喜地凑在戏台下。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乡俗。
我喜欢这种乡俗,我向往这种传统,尤其是在大都市生活的日子。记得去年国家大剧院演出豫剧《常香玉》,我激动不已,兴冲冲地跑去买票,可是看到六七百元一张的戏票,还是没敢出手,悻悻而归。而在故乡,看戏不用买票,早来的坐在前面,晚到的站在后面就是了。虽然没有宏伟的剧院,没有高档的器乐,但却有纯正的乡音与包容贵贱贫富的戏台。
到了大年初二,村子里壮小伙就开始忙活起来,挨家挨户借檩条、绳索、桌椅,高高地搭起戏台的框架,再在外面罩上帆布,通上电线,做好前期准备。大年初三一大早,戏班就来了,壮小伙再在戏班的指挥下,把重重的几大箱道具搬入后台,拉上布缦,装上拾音器,架起高音喇叭,调试好灯光,一个象模象样的戏台就搭好了。
就是在这样的戏台下,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守候,乡亲们迷上了听戏,薪火相传着豫剧的经典剧目,演绎着沧桑变化的社会万象。从七十年代的革命样板戏,到后来的古装历史戏;从后来的古装历史戏,又到贴近百姓生活的现代戏……透过这一出出小小的戏曲,乡亲们学会了辩忠奸、识良善、明是非、传孝悌。大到爱国爱民的道理,小到家长里短的问题,都能从小戏台的生旦净末丑中寻到影子、增进见识。
从大年初三到初七,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两场戏。
初三吃过午饭,戏台就会放上一段戏曲录音,悠扬的二胡响起,清脆有节奏的梆子敲了起来,那清脆、宛转的乡音就从高音喇叭里飘了出来,热闹的气氛就开始在村里四处蔓延。每年这个时候,是村里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连年迈多病、平时很少出门的老人也会在家人的搀扶下,颤悠悠地走向戏台,那布满沟壑皱纹丛生瘦削不堪的脸,也会显得格外精神。零下七八度的气温,冻得人搓手跺脚,也阻挡不了大家看戏的热情。就连邻村的人们也会携儿带女呼朋引伴,跑上十几里来我们的村子看戏。现在各地的年味都淡了下来,唯独我们村子的小戏台还算红火,一如风里飘扬的那面旗子,高擎着几十年不变的文化传承。
锣鼓家伙,吸引来的不仅是听戏的乡亲,也把小商小贩引了过来,围在戏场的四周,摆上了小玩具、糖葫芦、甘蔗……现在的生活好了,买东西的孩子多了起来,不再像我们小时候只能流着口水眼巴巴地看着。
我知道,我可以走出家乡的土地,却走不出家乡戏的乡音。听着这熟悉的锣鼓,优美的旋律,我也早早地搬上几个小木凳,拖儿带妻齐整整地坐在戏台下面,和年老的人们一个一个地打着招呼。但四周更多的是相见不相识的年轻人、小朋友,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我,也会笑着一一问过,方知他们是谁家谁家的子孙。锣鼓声处是故乡,在外的游子有时间还应该多回来几次,才不会被故乡所遗忘。
开演了,一个个穿戴鲜艳的演员出场了,有挥刀舞枪的武将,也有美丽婉约的妃子,有挤眉弄眼的奸臣,也有惹人捧腹的丑角儿。在那清脆嘹亮、细腻宛转、音质柔和、优美动听、如泣如诉的唱腔中,我便伴着那高亢而激昂、振憾而悲壮、热烈而火爆的情绪,油然地进入了那亲切的乡音乡情,进入了那高尚的艺术境界……仿佛这小戏台,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一种心灵感动的磁场,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一折折戏,却如醉人的酒,陶醉了思乡的心,抒写着恋家的情。
今年的戏目,除安排了几出古装戏外,更多的是述写当下生活的现代戏。古装戏有《抬花轿》、《对花枪》、《红娘》、《五世请缨》等,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气氛,也让老年人过足了瘾。现代戏更能拴住年轻人的心,这些来自农民身边的场景,剧情质朴感人,生活气息浓厚,不但展现了年轻人的风采,也能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倔公公与犟媳妇》唱出了改革开放中,一个家庭两代人在致富路上的观念冲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传递着一个不破不立的大道理。《我爱我爹》则通过一个发家致富的大款儿子反对老爹到古戏楼拉拉唱唱,将父亲从乡下接到城里,按照书本上的道理进行“科学养爹”的故事,提出了子女如何去理解老人的社会问题,让乡亲们尤其是我们这些跳出“农门”的城里人,明白了对于老人精神与物质需求是同等重要的道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老人供养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那样会软禁父母的快乐,让爱成害。而《村官李天成》向大家讲述了一个能吃亏、肯吃亏、不断吃亏的村干部的故事,他用他的吃亏精神,带出了一个现代化的村庄,带出了一批高素质的村民,也带出了和谐互助的好风气。这出戏是我第一次看,从戏里戏外生出了许多感慨,如果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能像李天成那样,冲锋在前,享受在后,能吃亏、肯吃亏、不断吃亏,就必定能够带出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带出亿万道德高尚的公民,带出风清弊绝的美好社会……
大年初六,小戏台的乡音还在,我却不得不挥手告别故乡,重新返回工作岗位。慢慢地发动汽车,慢慢地踩下油门,家乡越来越远,锣鼓越来越弱,但心中永远定格着一种情结,那就是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情。
最后,我把豫剧《村官李天成》里的唱段《吃亏歌》送给千千万万和我一样开始奔向异乡拼搏奋斗的同路人,让这最真切、最动人的话语,给我们以享受、以力量、以勇气、以情操:
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
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
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
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
能吃亏、肯吃亏、不断吃亏,工作才能往前推;
常吃亏、多吃亏、一直吃亏,吃得你人格闪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