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26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未能见到,能见到君子也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未能见到,能见到一心向善者也可以了。无却装有、虚却装实、穷却装富,(如此虚夸行事者)很难一心向善!”
【注释】
“圣人”,有圣德者。圣德,仁德之至者,身口意皆至善无恶。通常认为古时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是圣人。
“君子”,有仁德者,即志于仁而行且得仁者。
“善人”,志于仁而断恶者。
“有恒者”,志于仁者,或曰一心向善者。
“亡”,此处音义皆同“无”。
“盈”,满也。
“约”,穷困。
“泰”,奢侈。
【评析】
孔子时代礼崩乐坏,利欲熏心日益严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虚夸之人俯拾皆是,而“圣人”与“善人”却难得一见。尤其为政者要面对更多更大的利欲诱惑,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道德教化的环境下,“圣人”与“善人”就更加罕有。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发出类似地感叹,比如《论语·里仁篇》中的“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当然,孔子时代的“君子”与“有恒者”并不少见,比如《论语·公冶长篇》云:“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雍也》云:“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虽然“有恒”之于“圣人”相去甚远,但若非有恒,则无以成德,更无以至圣。故本章也为学者开示了成德至圣之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