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也主张少说话,有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我主张少说话不是这个原因,我主张少说话的原因是,多言影响思考。
我劝各位青年教师把自己的讲课、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在教师业务学习会上的发言做几个录音,然后自己认真听一听。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废话、套话、陈词滥调不少,要是能压缩一下,节约出一部分时间,或可增加一些思考。人也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思考,但是更主要的思考方式是在心中说话,用“内部语言”自言自语,所以人在陷入沉思的时候一般是闭嘴的。反过来说,如果你嘴里在不停的说,说的又是老套语言,那你的大脑就无法分出精力去做真正的思考了---外部语言干扰了内部语言。另外,创造性再强的人,也不可能一开口都是创新的内容,所以人只要多说话,就不可避免地要重复自己,这种事,当然越少越好。再说,老师太“贫”,学生也很烦。
有人也许会问,我看到学生有问题,难道不能说话吗?能说,应该说,但要少搞无用的“讲道理”,说了几次不管事,就要改变办法,否则这类语言就会变成”例行公事“,教师则越来越远离思考。
沉默是金,表面沉默而脑子始终在转的人是最厉害的,轻易不开口,偶尔 说几句,其语言往往更有分量,因为他是想好了才说的。这也是个精力分配的问题,他们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生产性的语言”上了,而口若悬河的人,说的多是“消费性语言”。
但有些青年人表达的欲望实在强烈,不让他说话他难受,要憋死了,怎么办呢?我建议您在言谈内容上做点文章。您业余尽可以说笑话、聊家常,侃大山,而在工作中最好少言寡语。千万注意不要哇啦哇啦大谈您在大学学的那点“教育学”。那些东西,对于您,很可能只是死知识(纸上谈兵),您不如多考虑如何在实践中激活它。没激活之前,最好闭嘴。这主要不是个谦虚不谦虚的问题,而是诚实态度和节约精力的问题。想用背书证明自己有真本事,那就把自己骗了。
当然,缄口不语并不意味着其人一定在思考,沉默也未必总是金,您的沉默到底含金量多大,可能只有您自己清楚。这种事可不能忽悠自己呀!
我的这个建议在网上遭到批评。有的老师说这是要青年教师“当个孙子”会“磨灭个性”“扼杀青年教师的创造性”。愚以为事情常常相反。我见到有些特别会说话,会搞人际关系的年轻人,反而是在竭力“当个孙子”,看到他们向领导讨好的姿态,我感觉他们真是“提前成熟”了。这种人,往往倒是比较缺乏创造性的,他们只想吃“关系饭”。历史上创造性最强的人几乎都不爱多说话--他们把精力都用在研究问题上了。至于“磨灭个性”,我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所以我特别建议那些“不说话就难受”的人可以多说点闲话以满足“表达欲”,只是希望他们在专业问题上少说。因为你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如果工作伊始就一副“真理在手”的样子。乱发议论,这种人,按毛泽东的说法“十个有十个要失败”。这不是个“装孙子”“装爷爷”的问题,而是一个科学态度的问题。我建议青年教师少说话,实在是希望他们不要 上手就栽跟头。当然,我不过建议而已,有渴望栽跟头的,可以自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