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写1000字随笔
除五心,致良知------《与杨仕鸣》读后感

除五心,致良知------《与杨仕鸣》读后感

作者: 泥步修行A | 来源:发表于2024-01-24 15:03 被阅读0次

    除五心,致良知------《与杨仕鸣》读后感

    今天是学习《与杨仕鸣》的第四天。读原文,听导读,与阳明先生同频共振,开启美好的一天。在文中,先生针对学生杨仕鸣的来信,结合学生学习的过程,真切的指出了学习的存在的问题和正确地做法。大致看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消除迎合世俗之心。

    学生在信中写到:“日用讲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扩充以尽其本体,不可迁就气习以趋时好。”做到不迎合世俗,就做到了格物致知,就做到了明善诚身。能在闹市之中做到独善其身,这是一种高的境界,高的修为。古代的先贤易士往往都有隐居的习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大隐隐于市的至高境界。现实生活中能够懂得“隐”字的人不多,能做到“隐”的人更是屈指可数。现在的人都喜欢热闹的地方。有的时候人越多越兴奋。爱炫耀,爱耍酷,浮躁之心溢于言表。而真正能够做到大隐隐于市,能不为世俗所沾染,是一种真正的洒脱,是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果能如此,德行怎么可能不日新月异呢!德业怎么可能不愈加充实富有呢!

    二、戒除浑噩懈怠之心。

    “言必行,行必果。”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每日功课要坚持做,日日的事情不可间断。万恶懒为首,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来自内心的懒惰。如果能克服内心的懈怠,将每日必做的事情坚持下来,必定会有所成就。叶圣陶说:习惯是一种能力。其实习惯更是能证明自己一个标准。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一件事,每天坚持做半小时以上,如果能坚持十年以上,那在这一领域必定是佼佼者,领先者。因此,在闲暇之余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爱好。要戒除浑噩懈怠之心,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自律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完善。

    三、扫除疑虑不合之心。

    文中先生告诫学生说:“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直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句话也是在告诉学生,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不要有所怀疑,要坚定的沿着心中的方向走下去。质疑,只会延缓自己前进的脚步,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在初学阳明心学的时候,自己也犹豫过,徘徊过。在诚意班的时候,因为时间问题想退出,但是回头一想,仅有的35天都不能坚持,简单的学习任务都不能完成这未免太失败了。对阳明心学的理论也曾经产生过疑惑,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才知道这都是内心的私欲太多,磨练的太少,从而更加坚定了对致良知的追随与践行。

    四、化除议拟仿象之心。

    学了这个道理和知道这个道理,以及按照这个道理去做,是三个不同的境界。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实践当中去践行,才会发现这其中的真正的道理。有的人读书、背书、理解的都非常到位,但是一遇到事情,就把书中的内容都抛之脑后,原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因此我们要静下心来,在事上磨,境上练,让知识内化成思想和行动,知行合一的本质也就应该在于此了。

    五、剔除争强好胜之心。

    读书学习的目的是磨练我们的心境,提升我们的修为,而不是让我们与谁比一个高低,争一个输赢。若此是如此,便落了俗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让这水一样无色,无味,透明,虽然普通,却能利万物,能容万物。

    在致良知的道路上,我们遇到的问题绝不比杨仕鸣先生少,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警醒的心,时时刻刻知良知,事事处处致良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除五心,致良知------《与杨仕鸣》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hm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