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基层建立的社会格局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差序格局,后者是团体格局。前者是以“己”为中心,后者是以“团体”为中心。
而社会格局的不同,意味着道德体系的不同,二者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将在《乡土中国》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中找到答案。
本章从中西方道德形成的空间因素和教化因素两个方面对比,得出中国基层乡土社会道德体系以个人为中心、由无数私人关系连接而成的最终结论。
我们讲第一点:
从空间因素来看,西方经济大部分是以游牧经济为起家的,游牧文化需要团体之间的密切合作,这样团体在西方社会格局中就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们是先有了团体的框架,然后以团体的意志和每个公民相关联,团体为每个公民规定了权力和义务,团体大多以具体的行为人执行团体的意志,后来逐渐形成国家的概念,然后颁布了最早的《宪法》。
中国早期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只有偶然和非常状态下才诉诸于团体。在差序格局下的乡土社会,团体对于个人是后起或者说是次要的,他们不需要一个经常性的或广泛性的团体。我们古代封建社会的国家概念,主要体现的是皇帝的意志,是皇帝家族对这个社会的控制,中央集权吓得社会,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臣民根据皇帝的喜好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道德风气,但也不是一个广泛的普世概念。
这里有一个小问题?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道德观念,为什么没有走西方模式?
下面我们讲第二点:
从教化因素来看,西方主要是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是西方道德观念的来源,也统一着他们的行为规范,他们的核心观念有两个:一是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基督教中天父就是一个团体的概念,追求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代理者可以执行团体的意志,但是团体如果保障不了公民的权利,那么他就会失去代理人的资格。西方的道德体系是以团体为出发点,体现着团体意志的道德观念。
而中国恰恰与西方相反,我们的道德体系是以个人为出发点,对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负责,儒家体现“克己复礼”“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个人意志。以“己”向外推,对亲属的道德元素是孝和悌,对于朋友,道德元素是忠信。而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的道德要素,另外书中特别强调了“仁”,孔孟强调君要对臣民施之于“仁”,而仁是否是道德的普世观点?但是孔子在被问到什么是“仁”时,他提到“克己复礼是仁”,这又回到了“己”上,所以书中道出:中国乡土社会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因素的共相。
这里有一个小问题?
那种道德观念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最后,书中提出: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个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因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我们当今社会笼统的道德观念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分别对应国家、社会和个人,值得大家认真研究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