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每到冬季来临之即,是兴修水利的时候。母亲出门时,让我们听奶奶的话,听小玲姐的话。还叮嘱小玲姐,让她教我们做点家务事,不要到处乱跑。
母亲一走就是十多天,她不在家时,奶奶眼神不好,只能摸着做饭。而挑水扫地,洗衣洗菜,给弟弟洗脚洗脸都是小玲姐。她有点空闲就教我写字,做作业,有时还教我编织毛线,纳鞋垫。虽然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中学生,母亲不家时,她完全充当起母亲的角色。
说起小玲姐的身世却有点复杂,听母亲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她被人丢弃在外婆家的屋檐下。外婆是吃斋念佛的人,她心地善良,见到一个小婴儿放在一只菜篮子里面,她不忍心孩子受冻就抱回家里。
那时大舅妈刚失去一个孩子,内心伤痛无比,外婆就把这孩子交给大舅妈抚养。大舅去了新疆后,大舅妈一个人独自抚养小玲姐。小玲姐真是生不逢时,在幼年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家里经常是一个星期不见饮烟。小孩子正长身体,却缺少营养,不长个头。
母亲大办钢铁时,去了钢厂上班。钢厂职工的伙食是定量供应,母亲节省一点,供养一个孩子没有问题。她经常把小玲姐带到钢厂的职工宿舍抚养,让她不致于饿死。每次在母亲那里小住一段时间,大舅妈就会去接她,回家时一定要带一大碗米饭给外婆。
母亲总会学着大舅妈说话的样子,她说,你大舅妈接小玲姐回家,走到家门前大塘边上,会大声喊着:“大(浠水话,娘的意思)!大!小玲回来了!二妹给您带一大碗饭回来了!”
外婆是小脚,一听到叫声,就会颠颠的一路小跑来迎接,她捧着饭碗,对大舅妈说:“养女儿真好!你养了小玲,将来也会享福的!”
每次说到这儿,母亲会感慨地说:“那个年月啊!想吃要一口饭都不容易呀!你们可不许浪费粮食,浪费粮食就是最大的罪过。你们那可怜的大舅妈,这辈子也没有享到女儿的福就走了。”
那年夏天,大舅妈在搞双抢时,中暑后,救治无效,就过世了,小玲姐失去了养母。
母亲见她可怜,时常带在身边。我出生以后,母亲也经常接她来家里小住,一直到她上中学,才来我家少了一些。虽然外婆和舅舅都很疼爱她,视同亲骨肉,供她上学读书。但是,她一直视母亲为自己的亲娘,我家有什么事情她会及时赶来帮忙。
这次母亲出门十多天,小玲姐却成了我们的保护神,我和弟弟依然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等到母亲回来时,发现小玲姐会当家,还教会我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我把自己学做的鞋垫、编织的腰带,拿出来给母亲看。她高兴地夸奖小玲姐,说:“我家小玲真能干,将来去了婆屋(嫁到婆家),会是持家的一把好手。”
母亲每次教育我们就会说:“小孩子从小就要知道酸甜苦涩!”
可是对待小玲姐,她总是要给甜的。她从修水库工地回来时,绕道去杨河镇买一包白糖回来,为的是要给小玲姐蒸雪花粑吃(浠水土话发音是:雪岸粑)。
雪花粑是我们浠水特有的糕点,一般是为过年和过生日时制作的糕点,有点像现在的生日蛋糕,雪花粑却是故乡的“生日蛋糕”。
母亲可是做的雪花粑的高手,据说,十里八乡没有人比得过她。这种糕点制作的时间长,工序复杂,听说,现在故乡会做雪花粑的人不多了。母亲却把这做粑的手艺传给了小玲姐。
那天中午,母亲从水库回到家里,就开始泡糯米和粘米(晚梗米),炒黑芝麻,然后用小石臼擂芝麻。
到了晚上,母亲还在忙着磨米面,筛面,她筛出的米面像雪花一样白。
她让小玲姐在一旁打下手,记住她做雪花粑的全过程,她还对小玲姐说:“吃不穷,喝不穷,不会打算盘一世穷。你要慢慢学会一些持家过日子的真本领。”
她还教导小玲姐做雪花粑的小巧门,这做粑的最关键环节是混合面的比例,两种米面混合好,撒上清水,用手拌均匀,水加至米面不能捏成块状为宜。
她蒸粑的过程复杂,为了透气,先把粗的面粒子铺一层在蒸笼布上,然后开始用手有节奏地敲击筛子,筛一层米粉(大约一寸厚),她跑到灶门前把火烧的更旺,大火蒸约摸一刻钟左右;她又开始用手有节奏地敲击筛子,筛上一层芝麻糖,一层米粉,盖上盖子继续蒸;依次类推,反复操作到第五层为止。她蒸雪花粑的过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母亲蒸出的雪花粑可称的上是艺术品,白色的部分像雪花,黑的部分像黑雪。
在母亲忙着切雪花粑时,我会大声叫着:“吃白雪啰!吃黑雪啰!”
因为,天冷的时候,母亲会说:“今天落(下的意思)黑雪,冻死人啦!”
所以,我一直以为有黑雪,但没有见过,但她蒸的雪花粑上有黑雪。我和弟弟吃粑的时候,嘴上会粘上一圈黑雪,像长了胡子的小老头。会逗得母亲和小玲姐发笑。
后来,我家从老家迁到父亲工作单位时,母亲就想把小玲姐带着,可是由于当时山区条件太差,外婆舍不得让小玲姐跟我们同去,这样小玲姐才跟我们分开了。
可见,母亲是把小玲姐当成自己的女儿,对她也是极为疼爱。
许多年后,小玲姐再次到我家探望母亲时,她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婆婆了。白天她跟母亲坐在沙发上,手握着手,回忆往事,聊家常,真是像母女俩。用母亲的话说:“白天我俩说不够,晚上我俩聊到深更半夜。”
虽然,母爱和亲情靠的是缘份,但是但也需要后天培养,人在孩提时代,最需要母爱。母亲对小玲姐的爱是慷慨的,她可以把对我们的爱,分给小玲姐。
小玲姐虽然是弃婴,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是个可怜人,但她同时又是幸运儿,获得了更多人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