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人物看各种不同的书生气
_____我在写此文前,恰好有一个也有点书生气的朋友和我交流过这个问题,虽然未便深入,但仍有触动 。其实书生气无所谓好与不好,凡事不过则好,太过则不好,孔老夫子说“过则不惮改”,能做到“不逾矩”就好了。书生气最忌陷入迂腐,“迂”是迂回反复,自我徘徊,有志难伸而受阻;“腐”是因受阻找不到出路所呈现出的最初僵化到最后腐朽的过程,所以,书生气虽有其可爱的一面,但固执起来,也实在令人可怕。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终生落魄,未入仕途,在他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鹿门山,这在当时达到这一层面的诗人里也算是绝无仅有。他和比他小十一岁、共同开创山水田园诗派的诗友王维相比,王维的际遇显然要好得多。王维三十岁中进士,入仕途,虽在宦海中有过几番沉浮起伏,也有过一段时间的半官半隐的生活,却最终官至尚书右臣,不像孟浩然终其一生,仍是一介布衣。孟浩然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应该首先是个隐士,然后才是个诗人。他虽然名满天下,却也没有进仕的机会。据说他在鹿门山隐居到四十岁后,才开始失去耐心,不甘再与山水渔樵为伍,于是,打点行装去京城寻找机会。然而,京城的进士考试却不幸落败,他带着灰色的心情,却并没有就此打道回府,仍然继续留在京城,以图在京师显露才华,求得仕进之机。这段时间,他在京师游历山水,并在终南山、翠微寺等地留下了诸多名篇。孟浩然不愧是大才,在人文荟萃的京师,在一次受邀到太学赋诗的过程中,他语惊四座。据说当他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样的即兴佳句时,令在座正在作诗的许多诗人纷纷搁笔,不敢再写,就连颇负盛名的张九龄、王维这两位自视甚高的大诗人也不由得真心佩服,并准备将他推荐给君王。
此事传开后,孟浩然的诗名于是更大了。按说,他在京城的逗留中,运气还算不错,真还遇到了一次绝好的仕进机会。有一天,王维私邀孟浩然到他的内署谈诗,正谈得高兴,忽报“皇帝驾到”,孟浩然回避不及,情急之下,只好躲进床下,却还是被已进门的玄宗有所察觉。得知情形后,玄宗皇帝也未怪罪,只说:“朕闻其名而不见其人,他为何害怕得躲了起来?”反而高兴地叫他出来。之后,又饶有兴趣地要他吟诵所作的诗歌来。孟浩然稍加思考后,却选了一首蕴含深意的《归终南山》,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听后,脸色马上就变了,并极不高兴地对孟浩然道:“卿不求仕,朕也未厌卿,为何拿此语诬我?”结果,本来的一次巧遇,就此不欢而散,孟浩然也因此被遣还回乡。
这样难得的机会孟浩然一生之中难得有几次,而这次可说是千载难逢。要是孟浩然无心求仕则罢,有心求仕却又不知圆变,竟将应试落第后对前程的忧怨以及怀才不遇的清高情绪借题发挥,并直接抛给当朝皇帝,想当然地以为皇帝会惜才重用,就多少显得有些书生气。当然,从人格意义上来讲,孟浩然的坦率正直可见其真性情,值得嘉许,可孟浩然毕竟京师之行有其追求目的,而玄宗皇帝又不是李世民,错失这样的良机,实为遗憾。不过,从另一层意义上来看,孟浩然作为一介书生,有其抱负不足为怪,但以其性情,即使入了仕途也未见得就是好事,倒不如以其逍遥姿态乐情于山水之中自在得多。事实是,此后的孟浩然也的确如此。
有书生气的人是不宜做官的,这并不是说有书生气的人没有作官的才能,而是说有书生气的人一心并不在做官上。孟浩然是有书生气的,所以,他虽未能入仕,但他在山水中寄情理想,抒怀情志,却也成就了自己的大事业。屈原也是有书生气的,他官至三闾大夫,主张变法图强,联齐抗秦,却遭到张仪反间和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谗毁,被楚怀王疏远,及至楚襄王继位,又被放逐江南。后闻秦国攻破楚国郢都,深感理想破灭,报国无望,遂自沉汨罗江。然而,他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及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楚辞篇章,却千百年来被世人深深缅怀和广为传诵。
从历史人物看各种不同的书生气
一定程度上,有书生气的人都是性情中人,他们不会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他们对兴趣的偏好没有太多的目的性,有感而发,倾情而动,有情有意,全凭兴致,不顾后果。
从历史人物看各种不同的书生气南唐后主李煜是有书生气的人,作为一国之主,他耽于声色,成天混迹于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中,置国事于不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放荡不羁的浪漫主义词人和贪恋女色的风流皇帝的形象。他多愁善感,敏感多情,在他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不想当皇帝的艺术家,却偏被无奈地推在皇帝的宝座上。这是一段历史人格错位的悲剧,以致才有他后来的亡国降宋的耻辱。卡夫卡有一句名言:“他死了,耻辱却留在人间。”这句话放在李煜身上也说得过去。不过,我们又不得不从精神层面上看到另一个不屈的李煜,那即是他被伦为阶下囚后对故国感怀的深情词章。从“春花秋月何时了”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悲情的感怀和仰望中,我们不难看到李煜身上一份来自书生气的理想坚持,尽管这首《虞美人》成了宋太宗赵光义谋杀李煜的借口,但从这首词里所流露出的对故国家园的深情力量和真挚情感恐怕是谁也谋杀不了的。
南唐后主李煜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的书生气太过柔弱。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他的悲剧在于他的书生气太过坚强。嵇康官拜中散大夫,时人称之嵇中散。他为人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做人做事锋芒毕露,因不满司马家族专权,遭司马昭杀害。据说同是清流名人,司马家族之红人钟会仰慕嵇康大才,几次想拜会他,都遭到嵇康的拒绝,其原因是,钟会是司马家族的走狗。但钟会仍不死心,有一次,他专程去嵇康隐居的山中再次拜会,当时嵇康正在打铁,却又遭到嵇康的当众羞辱,从此怀恨在心。嵇康为人做事都在明处,而钟会陷害嵇康却是悄悄进行,于是,嵇康终于难逃杀身之祸。
从历史人物看各种不同的书生气说嵇康固执也好,说嵇康不知世故也好,说嵇康不会圆融通变也好,嵇康就是嵇康,少一样都不是。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一个有真性情并具有书生气特质的人,是多多少少都会有几根硬骨头。
书生气在表现形式上有多种多样,具体表现有不入流、迂阔不化、固执己见、不懂世故、虚多实少等等,有的还被时下讥为书呆子、傻子。其实,有书生气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们每个人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书生气,是社会这个巨大的砂轮磨光了我们的棱角,使我们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学会改变自己。一般来说,有书生气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当现实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他们大都会借助理想去表达自己的感怀,一展自己的抱负,他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完全被吞没。但书生气又不宜太过,过了,就会与现实发生碰撞,如果不会处理这一矛盾,就难免不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