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阶段的学习,我主要看的是《中国文学史纲·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第四版)》。本篇更文包括后续相关更文的内容均主要来自本书(有些文字是我理解的写的,有些文字是直接摘抄,摘抄部分用黑体字),还有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整体介绍
我国在这个历史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动荡和混乱,随着东汉末年政治腐朽加剧,汉朝社会依据儒家思想,建立起来的,用来统治社会的伦理纲常,面临崩溃。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新的治国之道。
三国时期最有权势的曹操提倡的是法治,他讲究用人唯才,能治理国家、有谋略、能领军打仗的他就要,至于是否仁义,知否孝顺之类的道德礼仪方面,他倒不在乎,他寻求的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由于曹操的权势巨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客观上也督促了社会上文人对自身才能的重视,而对纲常礼仪的忽视。
整个三国时期有点名气的军阀都参与过讨伐黄巾起义,他们作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讨伐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但是都是谋求自己独家的权势利益。这种情况下,儒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客观上已经崩塌了,人们心中已经不存在君臣之分了。
这时候,文人志士在寻求更合理社会思想的思考过程中,各种思想又开始遍地开花,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情形出现了。在这样的思想境况中,社会上广泛的文化领域也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各种思想包括外来思想都被流入社会。
魏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本身内涵丰富,方向也并不统一,但是它对宇宙、人生和人类自身的思维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打破汉代烦琐经学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由于社会的动乱,佛教得以广泛的流传,佛经也被大量的翻译过来。发展到后来,玄学和佛理也开始融合。新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身外的功业荣名既然收到怀疑,便转向肯定自身的人格。身后的一切既然是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足。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一种新的情趣体验人生,成为和汉儒不同的新的一代。
在这样的思想形态下,文化和文学所承载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也深受影响。
魏晋文艺理论以诗歌理论为核心,汉儒时代对诗歌强调政治教化,诗歌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重点研究和关注的是诗歌承载的内容,对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足够重视。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开始深入探讨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形成了一股新的文艺思潮。通常说魏晋以后文学创作进入自觉地时代,其自觉性就表现在这种美学追求上。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
魏和西晋又可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历史上,建安是汉献帝时期,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但是在文学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通常把建安文学当作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这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时处乱世,天下纷争,文人墨客的文字中包含了对社会动乱、百姓疾苦以及个人理想抱负的诉说,他们的文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正始文学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他是曹操曾孙,曹丕儿子曹叡的养子,他爹是曹彰的儿子(曹操诸子皆有才名,唯独曹彰以勇武著称,在游戏《三国群英传》中,曹彰的武力值很高,智力值偏弱)。在曹芳手里司马懿掌握了实权,后来他被废为齐王。再到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在文学史上用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这段时期,是魏和晋交替的时代,司马氏掌握着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力,政治环境是非常恶劣恐怖,也许因为司马氏自己也认为自己的掌权位置得来的不那么光彩,因此,针对异己,那屠刀磨得是异常锋利。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他们当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三国之后短暂实现了统一,司马炎即晋武帝,年号太康,这段时期称为太康文学。这段时间的司马炎本意还是想有所作为的,采取了一些生产、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革新,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史称“太康之治”。但是西晋在历史上的贡献是远小于它对历史带来的破坏的,西晋自身持续时间不长,之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且延续时间很长的一段时期。这段时间门阀制度森严,统治国家的门阀势力强大,发展到后来门阀子弟不需什么学习就可以轻松获得高位,社会上趋于享乐。这段时期的文学也注重了享乐,文风上相对于建安和正始有较大变化,反映社会民生的内容减少,更关注文字的组织形式,追求形式的倾向比较严重。
发展到东晋南北朝的时候,文学仍然是以诗歌为主,诗歌创作在这段时期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东汉末年随着儒学禁锢的崩溃,魏晋玄学成为主流的社会思潮,是魏晋时期的社会思想的主流。它跟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一样是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脉络。魏晋玄学主要还是遵从老庄,研究和论述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研究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研究中的核心内容。简单说名教就是用以约束人们行为的各种行为规范,自然就是大自然(包括人类)运行运转的本来规律。随着中魏晋玄学在人们思想中的深入影响,文学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得以体现,那个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歌,这类诗歌即为玄言诗。但是玄言诗的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随着魏晋玄学思想从何晏、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到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最后到向秀、郭象“名教即自然”的发展。人们从老庄“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哲学思想中,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柱,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美丽的山水,山水诗也在此时得以获得巨大的发展,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晋末宋初,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他的作品表现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以及遗世独立的生活态度。他鄙弃荣华富贵,赞美田园生活,诗风朴素自然,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比玄言诗是一个进步。
文学脱离不了政治,毕竟乱世,当人们从对花花草草、山山水水的美丽描写中获得美的感受的之后,帝王和世族的生活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统治阶级渐渐不满足于简单的山水,于是围绕美女体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迎来了宫体诗。
齐梁时代是我国诗体重大变革的时期。我国诗歌自建安以后渐重辞藻、对偶、用事,以及声音的谐和。到了这时,声韵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八病”之说,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永明体也称新体诗,区别于古体诗而言,它于古体诗的差别主要在对于声律的要求,相对于近体诗,永明体在押韵方面要求还没有完全要求押平韵的要求,格律方面还没有近体诗那么严格,不过它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注:古体诗与近体诗从时间上是相对唐朝而言,而非今天。从形式上,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均有,近体诗则基本上是五言或七言。)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发展,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表现着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爱憎。但是鉴于当时南北两地社会生活的巨大差异,南北民歌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按百度的说法是生于大都市,其内容大多数是谈情说爱,男欢女爱的“艳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在北朝民歌中,《木兰诗》是一首杰出的女英雄的赞歌,它和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被称为我国古代的乐府双璧。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我过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经过三百年的酝酿积淀,终于孕育出来了接下来的盛唐文学。或许我们可以说,没有魏晋南北朝的这个孕育过程,盛唐文化可能很难有那么辉煌。
在这个时期,文学终于从史学和哲学中分离出来,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中国的文学自觉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毕竟这个时候才算从别的学科中独立起来了。当然,对于文学自觉这个概念,还是有很多争议的,或许核心的问题在于评价文学自觉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形式?内容?思想?我不是专家,我搞不了这个东东。但是无论如何,文学独立出来,寻求自己的发展规律,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这个时期,是五言古诗兴盛的时期,七言诗也在这时候确立起来,游走在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墨客悠悠吟唱,也潜心研究,从声律、节奏、用典、结构组织等诸多方面的成熟,对接下来诗歌在唐朝的灿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文学的独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产生并且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不朽的经典。《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关于外部原因,它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将文学的变化与社会的风俗、政治的兴衰联系起来。关于内部规律,它总结为“通”和“变”(《通变》),也就是继承和创新两方面的交互作用。刘勰在《明诗》等篇中论述了一些文体在历代的演变过程,《才略》则评论了历代的作家,这些论述已成为后人研究文学史的重要参考,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在《文心雕龙》中创作论这一部分是全书精粹,书中有许多精辟的概括,如“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艺术风格、艺术构思等许多重要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本段黑体内容引自百度,文字有删减)
骈文从赋发展而来,小说也初具规模了。
总之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在混乱纷杂的战火世界里,在风骨巍然的文人笔墨下,顽强勇敢地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那些大咖
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我觉得曹操应该算是豪放派的诗人,尽管那个时候“豪放派”这个词还没有产生。《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个时期文人学习乐府逐渐多了起来,因此形成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五言诗大量出现,而曹操是开此风气的人。
曹植:曹植的文学可以说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就是220年曹丕称帝。此前的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薤xiè露行》:“人居一世间,忽若风飘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他老爸去世后,他跟他哥曹丕和侄子曹叡矛盾很深,被排挤,虽身为王侯,实际上像个囚徒,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基本上都是反映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之情,《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的诗虽然两个时期描写的内容和宣泄的情感差别很大,但是贯穿始终的都是他慷慨的精神情怀。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他的五言诗脱胎于乐府,又从乐府的以叙事为主转向以抒情为主,这是对乐府诗的一个重大发展。
建安七子与蔡琰:他们的诗作中大量反映了社会动乱和人民的苦难。王粲的《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女诗人蔡琰,即蔡文姬,在王者荣耀里是个辅助,她在历史上留下了三首诗,个别的是否她所作,尚有争论,但她的《悲愤诗》是非常杰出的作品,是一首五言诗,全诗五百四十字。“马边选男头,马后载妇女。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这首诗受乐府叙事诗的影响,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首诗在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嵇康与阮籍:我们讲魏晋南北朝的思想领域研究的核心是名教与自然,在这两个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司马氏标榜名教,以孝治天下,名教成为司马氏篡位的工具。嵇康和阮籍则是主张自然,反对名教的。相差之处在于嵇康激烈,阮籍调和。于是嵇康被杀了,阮籍还算善终。
陶渊明:他生活在晋宋易代的时期,这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族,虽然家道日益贫困,但还维持着一般中小地主的生活。他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候,有很大的抱负,希望自己能作出尧舜一样的功绩,“大济苍生”。后来黑暗污浊的现实使得他的抱负无法实现,也形成了他归隐与出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实际上贯穿他的一生。一生三次出仕,皆被现实打击,最终在41岁左右彻底归隐,从此开始长期劳动,并跟老百姓逐渐接近。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后世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深受他的影响。《归田园居》:“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归隐与普通劳动人民也并不相同,他客观上接近了农民,但是士大夫与农民之间的界限,他始终未能逾越。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那个混乱岁月里为中国文学作出伟大的贡献,他的贡献在唐朝得到普遍承认,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的都是积极的,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历史人物轶事的小说。以大量篇幅记载了名士们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它的艺术成就很高,鲁迅先生称:“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它记录人物片言或一二行为,却能抓住中心,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这里是我们今天写文者应该倾力学习的,写文措辞干练精准。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刘勰一生经历了宋、齐、梁三朝。他笃信佛教,但《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却是属于儒家的。全书共50篇。这部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最系统的一部,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最重要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它论述文学发展的历史时,把文学发展跟政治变迁联系起来;它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它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的经验,比如形象思维的问题,艺术想象的问题等;它阐述了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态度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过去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巅峰期——唐,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