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颙
东汉尚名节,多义烈之士。何颙便是其中之一。
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终,(何)颙往候之,伟高泣而诉。颙感其义,为复仇,以头醊其墓。——《后汉书·党锢列传》
这是何颙为友人报父仇的故事。
后来党锢之祸爆发,何颙乃变姓名以避时难。“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是时党事起,天下多离其难,(何)颙常私入洛阳,从(袁)绍计议。其穷困闭厄者,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众。——《后汉书·党锢列传》
这是何颙救济受到党锢迫害者的记录。
及董卓秉政,逼(何)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 ——《后汉书·党锢列传》
董卓把持朝政时期,何颙亦尝参与铲除董卓的计划。
初,(何)颙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尝称“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后汉书·党锢列传》
在乡论极受重视的年代,名士的品评尤为令人瞩目。何颙善于评论人物,其对曹操、荀彧的评价,可谓十分精准。
荀彧《后汉书·荀彧传》记载:
南阳何颙名知人,见(荀)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桥玄对曹操的评价,与何颙如出一辙。
曹操何颙之死,在史书的记载中颇有差异。根据《后汉书》的说法:
及董卓秉政,逼(何)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会爽薨,颙以它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
何颙与荀爽、王允等谋诛董卓,事未成,何颙因一些别的缘故被董卓关押起来,最后忧愤而卒。
而《三国志》的记载则稍有不同:
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在《荀攸传》中,记载到何颙等人谋诛董卓,但事情在垂成之际被发觉,事件的参与者何颙、荀攸被捕。最后何颙自杀。
荀攸一个“忧愤而卒”,一个“忧惧自杀”,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作为为友人复仇、救济党锢受害者的义士,恐怕前一个结局更贴近于他的性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