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谋杀哲学的《深度谜案》

谋杀哲学的《深度谜案》

作者: 空语因明 | 来源:发表于2019-05-02 22:39 被阅读1次

    谋杀哲学:论《牛津谋杀案》的内涵

    文/空语因明

    0】 影片的名字为“牛津谋杀案”,它改编自似乎是同名小说。具体的该影片和小说之间的联系不用扯太多,针对于这个影片来看。牛津谋杀案,这电影是悬疑片,它无疑很悬疑,但它又不是那么悬疑的悬疑片。我并不把这个电影看做是这样的悬疑片,一个数学解密式的悬疑片。因为它不只是这样的。如果这电影只是一个数学式样的悬疑片,那么正像许多人评论的那样,这片子并不出色,甚至牵强附会。恰恰相反,这电影确实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悬疑:它恰恰是“反数学”的。牛津谋杀案,它最大的悬疑在于它悬疑了它的悬疑。

    1】【《牛津谋杀案》,是一部谋杀哲学的影片。或者说,它把对哲学的(现代式)谋杀展现了出来。】

    2】从表面看来,牛津谋杀案的谋杀数总共有四项,影片中“被谋杀”的人:一个双腿残疾的老女人,一个时刻病危的人,一个老病号老人,十个智障儿童。对于被谋杀的第二项和第三项,引用剧中人的话来说:那是几乎称不上谋杀的“谋杀”。进一步地,我要说的是:四项的“谋杀案”都称不上真正的谋杀。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处于极端“混沌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然死去。这样看来,牛津谋杀案,太名不副实了,因为里面根本没有谋杀!然而,真正的谋杀在别处,真正的牛津谋杀案从影片的开始就开始了:对哲学的谋杀。

    3】“谋杀哲学”的哲学杀手代言人,即是Seldom教授。在某种程度上,谋杀哲学的过程,已然发生了:它发生在思想中,发生在维特根斯坦所写的《逻辑哲学论》中。这正是影片的开始:维特根斯坦在战火中写逻辑哲学论。讲述这个故事的,是Sledom教授,他在课堂上由此引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教授写出“Can We Know the Truth?”。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正是哲学活着的前提。真理是怎样的:真理必须具有绝对的确定性。如果没有绝对的确定性,那就没有真理。数学一直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思想典范。维特根斯坦通过数理逻辑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除了数学之外,根本不存在所谓真理。“在不可言说的地方,必须保持沉默”。Seldom教授宣称:因而,【哲学死了】。全场一片安静。但是,等一下:数学不是仍然具有绝对确定性,占据真理的地位么?既然还有真理,那怎么能断定哲学死了呢!?这样看来,教授的论断未免太轻率了,这个“哲学杀手”太大意了!谋杀哲学的“失败”在于:它没有谋杀数学,因而也就没有真正谋杀了哲学。这时候,“数学的代言人”出场了:Martin。他是坚持真理活着【因而哲学仍然活着】的人,或者可以说他是哲学的支持者。Martin学生发言了:自然的本质是数学(这是一个类似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一切都遵循着一个模式,一个系统,一个逻辑序列;如果我们理解了数字的奥秘,我们就能理解现实的奥秘。针对这个反驳,Seldom教授的意思是,数学是抽象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数学并不与现实同一,因而数学并不是现实的真理。既然数学都不再是真理,由此,【哲学确实已然死了】。支持哲学活着,源于这个信念:【我们需要相信生命具有意义】。生命必须是可理解的,那么一切都必须遵循着逻辑,而不是随机的。Seldom教授说,这和真理无关,这只是人们的恐惧:恐惧让他们自欺。Seldom said:sad!

    4】【哲学死了,这一结论对生活的意蕴是:生活即是混沌的。没有一个生活不是混沌的。】

    5】不得不说,教授的言论,他的谋杀哲学是无懈可击的。可是如果这样,谋杀哲学已然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的影片进展岂不是不需要了!然而,无人愿意接受生活是混沌的事实。Martin仍然坚持着他的信念,数学的真理性仍然在他的思想中作为现实而活着。要证明哲学已然死亡,那就是要证明数学不具有现实的真理性,那么必须在现实中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这一证明过程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谋杀哲学的目的。而这一证明过程,就是接下来发生的“序列谋杀案”。四个谋杀事件对应于图形序列(可称其为“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四项:圆,两个圆的交集,三角,十点三角点阵(Tetraktys)。而这四项并不是贯穿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而只是Seldom借助Martin坚持数学的现实真理性的这一信念而使大家这样认为而已。真正的案件发生,是混沌的,毫无逻辑的,而所谓的与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对应关系只是虚构的。这就充分证明了教授关于数学与现实真理无关的论断。来看看这四个不是谋杀案的谋杀案:第一项,贝丝和她母亲的生活是混沌的:她杀死了她的母亲,一个半死的人,而贝丝寄希望于从半死中重生。第二项,一个绝症病人的死亡。第三项,一个老病号的意外死亡。第四项,被前三项的虚构逻辑和自己混沌生活的无助所驱使,一个人杀死了十个智障儿童,为了可以给他那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女儿提供器官。这些案件过后,无论是否悲伤,大家都为这一系列“谋杀案件”的结束而松了一口气。啊,大家可能觉得:这些案件所遵循的无非就是一个图形序列而已。可是,到最后,Martin趁着偶然的机会才发现,没有人预先知道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事实上这里面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逻辑必然性。Martin在一个赝品博物馆里,告诉了Seldom教授自己的顿悟:这是Seldom早已知道的。Martin,最后不得不承认:【真理并不是数学的;真相是荒谬的、混乱的、随机的,毫无秩序而令人不安的】。

    6】然而,影片对生活的混沌性的讲述,还没有完结。教授最后说出了真正混沌的案件初始状态,这一系列案件进展的诱发点,只是马丁对贝丝所说的不经意的话:You should try it。这句话回荡在贝丝几近绝望的心灵中,让她走出了冒险的一步…如果这一系列案件即是蝴蝶效应,那么马丁就是那只蝴蝶,他的话就是翅膀的煽动。这样看来,整个牛津谋杀案的悬疑又进展了一步:不只是毕达哥拉斯图形序列而已,而是进展到混沌现象。如果只把牛津谋杀案当做这样的悬疑,那么可以说,蝴蝶效应超越了毕达哥拉斯序列,而将该影片的悬疑进一步揭示了出来。如果仅仅如此,那这就误解了整个牛津谋杀案的迷宫了。这最后将这一序列的案件比喻成蝴蝶效应,并不是为了让整个案件更合情合理,恰恰相反,它进一步地表明了生活的混沌性。它的目标,不是揭示逻辑,而是反逻辑。

    7】总之,那四个看起来是牛津谋杀案主题的案件,其实都不是。它们只是一组论据而已,它们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逻辑的非现实性,因而最终地,旨在成功地谋杀哲学。这是整个牛津谋杀案的真正主题,也是真正的谋杀。【但这只是谋杀哲学的现代方式,历史上谋杀哲学的举措还有很多种。】

    8】这四项案件,是该影片讲述谋杀哲学的主要现实证据。除却这些,影片中其实贯穿着对哲学进行谋杀的讲述。这些谋杀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否认数学的现实真理性;另一类是描述生活的荒谬。“数学是否有现实真理性”这一问题(它潜在的是,哲学是否活着的问题,是生活是否可理解或有意义的问题)的讨论贯穿了整个影片。Seldom教授和Martin在大街上争论事实是否有绝对确定性;教授向Martin介绍那个因为发现逻辑并不可靠而发疯并自残的考曼:考曼在实践中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论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生活之荒谬的故事:耶稣是恐怖分子,讨论完美罪行的“格林案件”,“火药阴谋”没有成功却要被娱乐式地纪念…总之,这些旁及的故事都不是毫无逻辑的牵连,而恰恰都是为着谋杀哲学的目标使劲的。

    以影片的最后一幕结束这篇评论。

    9】【Seldom教授对Martin说:你是那只蝴蝶吗,马丁?】其实,何人又不是蝴蝶效应中的那只蝴蝶呢?人的生活,一举一动,不都是蝴蝶的翅膀煽动么!

    是为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谋杀哲学的《深度谜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mo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