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世界圣贤书友会人生旅途壹品创联·联盟精选作品
王阳明《传习录》: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

王阳明《传习录》: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

作者: 劲风屠龙 | 来源:发表于2024-03-05 11:13 被阅读0次

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这句话你可以理解为对出世思想的批评,咱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修身养性之后,就是为了与这个世界脱离所有的关系,那么你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什么?你都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了,你修身养性的结果又有何用?

你本身就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本身也是立足于这个世界,你怎么可能逃出这个世界的范围,这种思想本身就是迂腐的,就是自欺欺人的,就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静不是让你身边一物无有,是让你的心归于平静,即便在闹市你也可以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这也是我们说的坐禅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一境界

无论是哪一家学说,都是没有单纯的讲出世,或者是单纯的讲入世的,那是愚蠢的,那也是对他们这些学说的误解

咱们想想是道家说过?还是佛家说过?他们都是讲的要修身养性,然后与本合体,将这个世界推向善的道上

那些只顾闷头读书的人是傻子,也是没读懂书的人,他们就是自欺欺人,他们根本就做不到他们表现的那个样子,他们心里是想成就一些事情的,但是他们做不到

你想想,如果这个世界上的圣人都只管自己心里清净,然后都逃出这个所谓的凡尘俗世的空间了,然后这个世界会怎么样?还谈什么仁义?还谈什么大爱?还谈什么慈悲?

不敢入世,或者说怕世俗的纷纷扰扰扰乱了自己的心,或者是担心让自己的心境下降到俗人的位置上,那就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修炼出那个境界来,根本就做不到他们言说的那那种层次,你甚至可以说他们一点道理都不懂,连修身养性的目的都不明白,连修身养性后的作用都不明白

古今学子最悲哀的就是这一点,那些为非作歹以及不修身养性的人,咱就不说了。那些想修身养性的人,以及那些正在进行修身养性的人,他们竟然连这点道理都不懂,那么他们修身养性就是一个纯属慕虚荣的幌子,也可以说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圣人不排斥成家立业,他们也不反对积攒物质,关键是他们做这些,最终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权利与物质掌握在品行高尚的人手里,那是天下人的福气,如果圣与贤士多数都是穷困潦倒,悲苦不堪的,那是这个世界的悲哀,那是道德沦丧的印证

所以说,静的是自己那个欲望之心,不能让那个欲望之心膨胀,对于邪恶,对于违背道德的东西,或者是一些事情,我们在能力范围之内是不可以退让的!

否则的话,委婉点说,你是放纵邪恶;严厉点说,你就是为邪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滋生的土壤

修道必护道!不护道,修道为何?你觉得的道都被你亲眼看着糟蹋的不成样子了,而无动于衷,那么你修的是什么道?

所以说修身养性要有正念,要以道德为根本,否则的话,你就是邪修,你就是妖魔鬼怪

阳明先生说的要在事上磨就是这个意思,即可以检验你修出来的境界是否扎实,也能验证是否正确,当然也可以巩固境界!

道可以滋养万物,如果你真修道成功,那么你就有道的这种特性,你躲在一个犄角旮旯算什么事呢?

如果这个世界暂时不需要你,那就没什么问题,如果需要你,你再不出手,那么你算什么得道?

有很多地方说道家盛世隐退,乱世救世!我觉得这是很对的观念,不为名利而选择隐退,为了救苦救难而入世!功成而弗居说的就是他们,他们的心性与境界不言而喻!

得道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你的行动要与你说出来的能相互应和,而绝不是被分离出来成两个不同的存在,原就是一个东西!

学说的优劣就是知行合一的程度,如果一个学说只能言说而不去践行,或者不能够践行,亦或者践行的结果都是恶,那么那学说根本就不对,或者说他对他祖宗留下的东西理解有错误了

得道要有道的特性,成佛要有佛的特性,成圣人要有圣人应该有的特性,他们无不是大公无私,大仁大义,无所不包!你都跑去犄角旮旯不问世事了,你还成什么道?成什么佛?成什么圣?

再说了,道、佛、圣本就不需要去谈什么成不成的,你顺着他们的特点做就得了!真有那境界的人还管别人如何评价?一个“合适”就是你叱咤红尘的标准!

相关文章

  • 2019-12-15

    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感...

  • 《传习录》摘抄: 黄省曾录(3)

    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 先生曰: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 求静

    求静 欲到山中静坐去,出发之前见先生。 汝厌尘世去求静,反养骄惰一个身。 不厌外物静涵养,克己循理才...

  • 王阳明《传习录》下235——静坐是涵养还是逃避?

    235 原文直解 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

  • 【传习录读书札记165】教与学

    《传习录下》第235条 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

  • 品读《传习录》03

    美食不厌细细嚼,好书不厌反复读。打开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仿佛进入一种心灵澄净的境界。想出来却深陷其中。 一个个...

  • 传习录

    王阳明《传习录》精选20句 王阳明《传习录》精选20句,品读“心学”第一书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

  • 传习录 1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辑录,通过记录王阳明与弟子之间日常的交流来呈现王阳明的思想与智慧。 初读《传习录》从前言开始...

  • 《传习录》为什么读不懂

    《传习录》是什么? 《传习录》是王阳明弟子整理的,收录了王阳明金句,以及王阳明讲学过程中,和众多弟子的对话、往来书...

  • 王阳明:绝大部分人不是败于懒,而是败于太忙!

    王阳明:绝大部分人不是败于懒,而是败于太忙! 来源/网络 王阳明在《传习录》所讲,有一种人,天天忙忙碌碌,累个半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习录》: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cd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