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是我国的诗歌之祖,文学之源,不管是读史写文,还是创作诗歌,都绕不开她,许多人取名都选自《诗经》。我有个朋友名叫“玉琢”就来自《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呦呦”两字来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似乎冥冥中她注定发明青蒿素。“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是我们常用的祝词,“万寿无疆”是常见的颂词,还有许多诗词的用典来自《诗经》
《诗经》不容易读,不仅仅是因为有许多的冷字,陌生字,难以理解,就是熟悉的字,古今词义的不同也带来阅读的困难,何况诗上升到了经,每篇诗都有无数的释义,要从经的角度读出微言大义来,更让我望诗兴叹,心生畏惧。直到遇见这次的《诗经》共读活动。
本着求知的欲望,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的态度,我报名参加《诗经》共读,从八月十九日第一篇“关雎”开始到今天九月十六日第二十八篇“七月”止,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周时间,却真正做到了沉入诗经中,细品诗歌,获得了平时走马观花式阅读无法得到的收获,所有的感悟都化成了文字,每日一篇,和共读成员一起交流,加深了理解。
一、读《诗经》,让我了解周人的生活。
诗经是周人诗歌的汇集,就像今天的流行歌词无法充分、准确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普遍的价值观一样,我们也就没有道理相信能够从《诗经》里充分、准确掌握周人的生活与想法。就像牡丹在成为国花之前,只不过是开得鲜艳的普通花而已,并没有那么多含义,那么多象征。《诗》在成为《诗经》之前,也不过是周人唱的歌,绝对没有想到有一天,其内容会变成“经”,被赋予那么高的地位,被贴附上那么庞大的意义。
周朝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封建”开始,指定一位宗亲或功臣,将一块地方和一群人民“封”给他,要他带着这些人去到“封地”,有时是征服,有时是开发,征服、开发之后,还要负责管理、经营。那就变成了他和后世子子孙孙所拥有的“封国”。宗亲或功臣获得的“封国”,很可能是一块遥远、陌生的地方,要能有效领有这块封地,刚开始要靠武力,却不可能一直靠武力、光靠武力。封建领主必须了解这里居住的是什么样的人,得要认真地探访、了解当地民情,努力试着和他们好好相处。“采诗”,搜集当地民歌,从民歌中接近人民生活,是一种合理的手段。这或许真是《诗经》内容的起源,其中或许也包纳了把《诗经》放入贵族教育核心的原因。
这次共读四周,分四个主题“爱情与婚姻”、“战争与徭役”、“祭祀与宴会”、“生活与习俗”,所选篇目都是经典中的经典,非常有代表性,通过这些篇目的阅读,可以一窥二千多年前周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二、读《诗经》,让我欣赏诗歌的美妙
1、诗句的重复和转韵
《诗经》有大量的重复,以一段一段为单位,后面的段落常常只是将前面的段落改了一两个字,其他照抄。读懂了第一段的意思,面对下一段,我们往往只需要辨识、理解那少数改动的几个字就好了。每次反复,都在字句上有些细微却有意义的改动。最常见的是转韵。前面一段用的韵脚,在后面一段中改掉了,如此产生声音变化的趣味,但除了韵脚所在的字之外,其他字句都维持原样。然而韵脚的字改变了,同时就换成了新的字义,新义与前一段的旧义,共同构成了特殊的层次结构。尽管只是一点点、几个字的变化,但那变化的字义形成了前后相衔的一套逻辑,先讲这个,再讲那个,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而虽然每一段看起来有很多重复的字句,但不能随便调动次序,一动,诗的井然、漂亮结构就被破坏了。
2、诗歌中的赋比兴
《诗经》里的诗几乎没有单纯的“人事”。他们从来不单纯地、直接地谈论、咏唱人做了什么、人与人之间有什么互动,描述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时,总是不断穿插外界的环境,尤其是大自然的现象。《诗经》中很少有以描写风光景物为主的诗,诗的主要核心都是讲人,讲人身上发生了什么,可是诗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一定会穿插有描述环境、自然的字句,但这些环境、自然的元素,和诗中的人事主体,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却往往没有那么直接、清楚,于是去感受、去思考人事与自然的联结,这就是诗歌创作技巧:赋比兴
“赋”是直接讲一件事,“比”是拿一样东西来比喻另一样东西或另一件事,“兴”是这里提一个现象、一样东西,接着讲一件事或另一样东西,然而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比喻关系,没有一眼看得出的关联。在诗歌中,不习惯直接叙事、直接咏物,而有很多迂曲的表达手法,去注意到迂曲手法产生的效果,这就给诗增加了想像的空间和曲折的美感。
三、读《诗经》,让我们学习文字的精炼
诗经产生的年代,文字比较少,只能用尽可能精炼的文字来表达各种题材,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每句四个字,音色和谐有力,大多写小事件、小感情,即使是写叙事题材如:战争、祭祀、农事也是突出一点细节,大部分略写,不枝不蔓。
善于运用侧写来布局诗的结构,选取典型的场景来突出主题,一般首章就埋下了整首诗的走向,其余各章都是以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烘托,深化首章内容,尾章总是能呼应开端,使得诗篇结构严谨,完美。
四、读《诗经》,让我结织良师益友
在这一个月中,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爱读《诗经》的人,都是不受浮噪左右的人,都是沉得下心读得进书的人。在这个群体中我结识了国学功底深厚的老师,思维开阔联想奇特的同伴,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书虫,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启发和深思,没有他们的同行,怎会有我的日更,没有他们的点赞,怎会有我的坚持。
在这一个月中,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一周读诗时,虽然我热情高涨,认真写作,却不得要领,通过认真阅读共读成员的每篇文章,找到差距,慢慢地迎头赶上。更有图教授的点评,有针对性地指导,再加上承蒙各位评委的厚爱,第二周、第三周均获得第一名,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评委们鼓励我的进步。
在这一个月中,基本克服了拖懒病。虽然期间遇到父亲住院,自己感冒,连续出差等情况,完全可以作为不读不写的理由,但看着同伴们的努力,我没理由给自己找借口。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文字拚一拚总能出来,到今天圆满完成共读任务,心里要感谢这次共读活动,感谢一路同行的良师益友。在今后的阅读写作的路上,还希望永远有你们的指点和帮助。
《诗经》值得各个年龄段的人来阅读,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感受也会不同。诗篇既可以抛开一切背景和解读,纯粹当诗来欣赏,也可以从微言大义的经的角度来阅读,相信只要静心细品,一定会品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诗经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