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精神家园

作者: 建筑不止 | 来源:发表于2017-04-03 09:49 被阅读0次

    清明节到了,这是个祭祀祖先的日子,很多人通过扫墓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家聊聊西方的墓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墓园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平常的时候很少有人涉足。然而世界上有些墓园(主要是西方)却可以用美丽雅致来形容,这些墓园的优雅的姿态超乎你的想象。它们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宛如一个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这里草木繁荣、鸟语花香,还有很多人来此散步、活动,没有一丝的凄凉阴森。

    它们已经从城市里面的“消极元素”转变成“积极元素”,吸引无数人前来景仰、参观,有的甚至成为城市著名的文化地标。

    和我国不一样,在西方,墓园的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纪念,而且具有浓厚的社会属性,它会给参观者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一种意念,一种深沉的感受。建筑理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中,就提到“纪念物是人造的里程碑……它们成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纽带”。因此西方的很多墓园都是对外开放,很多时候可以进去参观,或是缅怀,或是散步,或是聚友,这里被视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一个高贵的精神家园。

    下面和大家呈现几个著名的墓园。

    俄罗斯新圣女公墓,欧洲三大公墓之一,对俄罗斯历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伟人都长眠于此,安葬有著名的文学家普希金,作家果戈里、契诃夫等。

    奥地利维也纳中央公墓,全欧洲第二大公墓,因安葬有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劳斯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等20多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而闻名于世。

    澳大利亚威弗利公墓,位于悉尼东部勃朗特海滩悬崖上,有着美丽的沿海风景,长眠着亨利·劳森等众多澳大利亚文学巨匠。

    英国伦敦公墓,马克思及其家人墓就在于此,公墓还埋葬着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法国拉雪兹公墓,这里有波兰著名音乐家“钢琴诗人”肖邦,还有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王尔德、美国舞蹈家邓肯、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等。

    罗马尼亚与乌克兰边界的艺术化墓地

    我们知道,纪念性是抽象的东西,它是营造场所精神和归属感不可缺少的东西。它的表达需要依托事物的反映,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若干建构物给予某个地方以特殊的意义,通常是创造该地区与众不同的空间个性和内涵;二是通过建筑将事件或者情感通过文字、图片、陈设展览、情景再现的方法在建筑中展现出来。

    大部分的墓园都是采用第一种方式,通过自然景观和人工雕塑创造纪念性的空间氛围。这种方式是最容易直观感受到的,墓碑上的文字、雕塑上的细部元素、植物的寓意等,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因此纪念性很容易被解读。这类方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风景式花园墓园和草坪公园式墓园

    19世纪中期,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盛行,深刻影响了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在造园上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图案式、几何化的呆板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满足情感释放的自然主义造园风格。

    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风景式花园墓园也发展起来。因此很多墓园多选在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再加上精心搭配的人工景观,形成了花园般的环境。

    到了19世纪后期,因受到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的影响,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模仿自然的做法逐渐被摒弃,各具特色的雕塑式墓碑、自由的道路和小径被大片的草坪取代,草坪公园式墓园盛行开来。墓园的纪念性所依赖的载体逐渐由墓碑、雕塑转到墓园的总体环境的布局。

    到了上世纪,随着人们对于情感的重视,对于精神需求不断增强,建筑师开始承担起从建筑的角度创造纪念性的空间氛围的重任,充满人文艺术和生死哲学的墓园建筑逐渐发展起来。

    (最后打个小广告,内容来源本人微信公众号:建筑不止。一个热爱生活的建筑师,以多样的视角,讲述建筑学背后的故事,介绍人情味的设计,漫谈建筑文化,分享生活的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贵的精神家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vn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