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散文
论语新视界049|郁郁乎文哉,周!

论语新视界049|郁郁乎文哉,周!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06:55 被阅读7次


    论语新视界049|郁郁乎文哉,周!

    今天,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或者打开网络,五千年前的历史便历历如在眼前。

    正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唱的: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孔子即将老去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大约也无时无刻不在响着类似的旋律,但更多的,大概是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形象,时时刻刻在他的面前浮现。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7·5)

    其实,当十五岁的孔子志于学时,便对周代的文化充满了向往,对周公充满了崇拜。

    论语新视界049|郁郁乎文哉,周!

    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公元前1043年,武王去世,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政绩卓著。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后世尊周公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制礼,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礼发源极早,最初的礼只是人们祈求鬼神的特定仪式,到夏商的时候,礼乐主要用于敬神和庆典,“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礼”字。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2·23)孔子还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3·9)周初的礼乐是沿袭夏、商而来的,经过以周公为首的西周贵族陆续加以厘定、增补、汇集,渐渐成为法定的制度。《礼记·礼器》记载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周公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周公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荀子·礼论》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周武王灭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为辅助成王的缘故就没有前往封地就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伯禽也就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又加上成王赋予了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礼记·明堂位》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而在后来“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则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论语新视界049|郁郁乎文哉,周!

    《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鲁昭公二年的春天,晋平公派韩宣子来鲁国聘问,同时报告他掌握国政,因此来进见,这是合于礼的。韩宣子在太史那里观看书籍,看到《易》、《象》和《鲁春秋》,说:“《周礼》都在鲁国了,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周朝的所以能成就王业的缘故了。”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3·14)

    周礼,是中国先秦礼之大成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视界049|郁郁乎文哉,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aj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