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打开南京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关于南京历史沿革介绍的第一句话是:“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约450年的建都史,享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美誉。”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官员、文化学者束有春老师在他龙年出版的大著《七朝古都南京》认为,这种表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命题,真是语出惊人。
束有春老师是我的大学班主任,收到他寄来的大著,甚是高兴。我在台灯下摩挲翻阅,徐徐展开,细数感觉,获益良多。束老师的心血跃然纸上。早在2019年,束老师就提出了“南京是七朝古都”的学术论断。这次认真阅读大著,搞清楚了这个伪命题的来龙去脉。
“六朝”是一个特定历史时空所指,专指隋唐以前在南京这座城市建立的六个政权: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唐代许嵩在《建康实录》中提出“六朝”(又曰“六代”)概念时,这里的“六朝”是一个名词。包括唐诗宋词及后人的诗词歌赋中出现的“六朝”,都是名词。可以说南京是六朝或明朝的都城所在地,也可以说“六朝都城南京”“明朝都城南京”,以复合词的形式呈现,这里的“六朝”是一个名词,语词的重心是在“都城”上,“六朝”是用于修饰限定“都城”的。而“南京是六朝古都”时,是使用了一个判断句,这里的“六朝”已经变成数量词了,是在回答南京究竟是几朝古都的数量问题了,语句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朝代的数量上,它误导人们以为,在南京定都的只有六个朝代。将历史上的“六朝”名词直接拿来变成南京都城的数量词,将此“六朝”混淆为彼“六朝”,搞语言文字上的“顺溜”,显然是不严谨的,是犯了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的逻辑错误。
“都会”一词被广泛运用于形容商贸经济发达地区,古汉语的词义仍然被保留着,如称“上海大都会”“香港大都会”等即如此。用“都会”来定性南京的所谓“十朝”,既不符合都城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特征,更不符合经济贸易繁荣富庶的历史呈现。
在“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一语中,“六朝”重复出现,重复计算,一明一暗。“明”的是第一句话无疑,“暗”的是第二句话的“十朝”中又一次包含了“六朝”,给人感觉,南京这座历史文化资源厚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六朝”成了宠儿,明里暗里都少不了它。
束老师明确提出唯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伪存真,还南京以“六朝”+“明朝”=“七朝古都”的确切身份。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陶思炎认为,《七朝古都南京》这部书的主要成就在于,它纠正了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一伪命题的谬说,明确提出“南京是七朝古都”!他在论证明朝的南京是无可争议的古都时,曾自我评价说:“这是对传统南京古都史研究的新的学术贡献。”此言并不为过,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自信。《七朝古都南京》的另一个重要成就,就是论证了大明王朝的终结不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而是在弘光二年(1645),由福王朱由崧在陪都南京称帝的弘光朝其实是明朝的沿袭,而非所谓的“南明”。这一判断虽将明朝的历史仅延长了一年,但对史学的理论研究及对南京古都的实际认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朝古都南京》,为南京古都增加一朝,为大明王朝增加一年,还南京王朝都城以真实,还大明王朝以公道。体现了老师一贯敏于思考、勇于挑战、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束老师工作过的淮阴师范学院衷心祝贺老师孵化出的沉甸甸的果实。
纵观全书,二十几万字,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梳理,确立了“南京是七朝古都”全新形象。对于束老师而言,将“如何读懂南京,南京古城范围,‘东夏’六朝,南唐风云,‘天国’并不太平,大明王朝,‘七朝古都’八大文化板块”等七个章节巧妙组成了《七朝古都南京》的阅读指南,以一本专著,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让你在字里行间,感悟它的每一个角落,让你的思想走得更远。大著不仅给作者的学术研究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予南京这座七朝古都一份厚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