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于对接一项工作的时候引起不快,产生了或许是二十多年从教来的第一次想针对人“发怒”前兆。
“第一次”并不是说我之前从来没有发过火,而是从来不针对具体的人,也从不当众揭穿谁,大家都是“大人”,都有自尊,没必要相互难堪。这是我的准则!
或许我在发信息对话时会有些引起理解偏差的言辞(当然也因为发信息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不太赞同发信息式对话,但是对方很忙表明这几天都约不上),一番沉浸后,我还是尽力思考并发朋友圈邀请大家一起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当发现别人不大度的时候,随便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是同类?
这是我每次遇到有不同理解和思考的信息对话时“停下来”的根本原因。大多的人缺乏反思和自我觉察,当有分歧的时候不太乐意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所以,继续发信息交流只会激化矛盾,而不会统一思想走到一起。
此时,或许双方都在讨厌对方的不大度。其实,当质疑对方的素养的时候,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自己是否同类?这一点很重要。
然而,我们往往是:高估了自己,贬低了他人。自己永远是对的,或者错了也不一定表达出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当多一些互换、多一些感受、多一些同比心。
收集过来的交流分享里,有一位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是这样思考的。
其实我觉得我做的很多,付出很多,我一直觉得自己吃亏不算什么,能帮到别人就好,但是经常事与愿违,有可能还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或者伤害。后面我学着放开,自我一点,独行一些,还是可以的,继不影响别人生活,我也少操闲心,生活仍然继续,所以跟别人相处还是需要自我反思一下。
这里,有他(或者她)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的思考——事与愿违是很痛苦的,也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反思——自己认为好的有可能是他人的压力,更有自己的释放方式,值得称赞。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会领情的人太少了,所以只能尽我所能、爱我所爱。
比如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能享受营养餐,他们懂得领情么?不会!吃不好还咒骂。但是,假如你作为一个“外人”买一盒、仅仅是一盒饭给他吃一次,他会感激不尽。
这就是人心。不过,从心理学角度讲确实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心的人走到哪里运气都不会差。
第二,越是负担重的时候,我们越应该想法设法少走弯路、重复的路。
分享交流中有一位老师的思考让我感触颇深: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弯路或者直路也是因人而异,工作中多思考少走弯路,生活上多经历才知人生苦甜,走走弯路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好。
我认为这是非常积极的心态,这位老师具有较强的成长性思维。
什么是成长?所谓的成长就是在“走弯路”中不断地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作为,去追求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去感受众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人们迈向新台阶。
可是,在我们的工作中,能用这种成长性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的不是太多。
第三,我们扭转不了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
关于这个话题的思考,“营造局部春天”不是推翻大格局、唱反调。
就像有老师思考的这样:我们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越过越好,我想通过我的付出,让更多的人有所收获,我不知道能不能创造春天,只想让自己的心温暖更多的人。
对,“让自己的心温暖别人”。这就是感化他人永不放弃。在我们的教育中,永不放弃利于教育发展的点点滴滴,永不放弃课堂中每一个个性发展的孩子,永不放弃艰巨环境下的砥砺前行。这就是特殊大环境下的局部春天。
只要我们人人都为营造局部的春天而奋斗,这样就会创造出一个季节。
如果,我们只会一味地寻找客观条件带来的因素,无论怎么努力,总有一些客观因素出现给你带来障碍。
有时候我们应该想想:客观因素永远消失了,做什么都得心应手了,还有意义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