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蛐蛐个人稿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传统文化
爱国兴学|平天下|杂谈道家文化的“无为”

爱国兴学|平天下|杂谈道家文化的“无为”

作者: 蛐蛐_a379 | 来源:发表于2017-11-28 06:34 被阅读43次

    爱国兴学|平天下|杂谈道家文化的“无为”

    作者:蛐蛐

    杂谈就是随便说说,简单说说的意思。之所以随便说说,简单说说,是因为当下工作原因,我没有时间细致的统计材料,进行整合,所以这一次只能简单说说,且只说说道家文化。

    根据《汉书·艺文志》,中国传统文化可分:儒、道、墨、法、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这九流。至于佛教,汉书成书于公元80年,当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不久,所以不在九流之中。

    九流中,道家文化的思想雏形出现的最早,根据道历,距今大概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在道教中,把伏羲作为远祖,黄帝作为始祖,老子作为道祖。春秋时有了老子。老子不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而是古代圣贤智慧的总结者。到老子这里,道家文化算是具体成形,因为有了理论著作《德道经》。

    在老子之前,道家文化是没有体系的。再后来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庄子。庄子创立了庄学,是道家文化中的一个流派。但庄学的价值观与老子的古圣贤智慧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这里暂不多谈。

    今天,说到道家文化一定要谈“无为”这两个字。什么是道家文化的“无为”?

    一般多解释为: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这个理解是非常消极的,且解释不通道家人士的所作所为。如果“无为”只是单纯的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伏羲就不用创造八卦,黄帝也不用与蚩尤大战统一华夏,长江黄河文明也不会发展出后来的汉文化。

    道家的“无为”不是消极的不主动作为,而是主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而后顺应规律的发展走势做事,进以达到趋利避害目的。道家中的“道”,就是规律本质,包括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律。而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又总会发生变化。地壳变动会将茫茫沧海变成巍巍山峦,于是就有了喜马拉雅山;气候变化会影响物种演化,于是地质史上五次出现物种的大规模灭绝,甲壳纲、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人类,因不同的天地之“道”先后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道家眼中的“道”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因时因世而变的,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万物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变化中又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以道家的辩证角度,万物都是从无中来,无中生有,即有了混沌宇宙。

    宇表无极,宙表无穷,无穷无极,是为太极。再以一分为二的角度看待宇宙变化,太极即出阴阳。列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阴阳没有善恶好坏,只是相生相克的某种形态。

    以阴阳相生相克作为基础看待万事万物,进一步具象化的思考探索“道”,即世间规律。就有了金、木、水、火四象。四象再细分,就是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乾、坤、巺、震、坎、离、艮、兑这八卦了。

    所以,道家的“无为”首先是要探索“道”,即:规律。

    掌握了规律之后,就要趋利避害。“无为”就又成为了做人治国的方法。简单的说,道家认为,在面对不可知的自然力量时,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己;面对社会发展变化时,需以“不争”的态度顺势而为;治国教化,则要行“无为之教”。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点不必多说。我只多说两句道家文化的处世观,与治国教化方式。

    对于道家的处世观老子在《德道经》中说的很明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将这段话意译过来就是说:“最高的善是像水那样的。水有什么特点呢?你看,它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不妨碍别人,不妨碍别人,别人自然也不会想着伤害它,这就是规律,是处世哲学。懂得趋利避害的人生活处事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又对任何人都有好处,所以就不会有烦恼,担心被别人伤害。”

    我们看,这段话似乎就是对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道路的注解。不管西方国家怎么搞,怎么折腾,中国就是与世界各国为善,谦虚谨慎——和美国人做生意,和俄罗斯做生意,和欧洲人做生意,和亚非拉各个国家都做生意。美国人怕中国崛起,总不断搞事遏制中国,可美国老百姓的日用品不能没有中国制造,美国大兵的军用物资也不能没有中国制造。小到牙签、螺丝、军装、军靴,再到家电、日用百货,以及美国军方的无人机,甚至美国的星条旗、大型军用运输机上的液晶屏、F-35战机的零部件,都有中国制造。

    这就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再说道家的教化方式。道家的教化方式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国家稳定,却必须结合儒家、法家的管理方式才能起作用。而对于当代社会发展,有些教育方式可因材施教,进行借鉴,但其中的愚民文化是不适合当代需求的。

    《德道经》中对于应如何教化治世是这样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让贫民百姓有思想智慧。人的思想淳朴简单就不会有贪婪欲望,不会见财起意,不会抢劫盗窃,不会争名逐利。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就是要弱化贫民百姓的心智,不要让他们有什么远大的志向,而是要让他们吃饱穿暖,筋骨强健。总是让贫民百姓没有志向,没有欲望,就算突然出现一个另类,很有思想,很聪明的家伙,想在吃饱穿暖后再做点什么大事业,但没有人追随他,反而会受到迫害,他也不敢做什么,做不了什么。像这样,对贫民百姓进行无智无欲的教育,天下间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

    所以,道家治国的“无为则治”,并不是说要让统治阶层无为,而是要让被统治阶层无为。实际上,统治阶层一直都是“有为”的。

    今天,我们来看透这种思想后可能会惊呼,这种思想简直太糟糕了。但这种思想在历史上的确起到过积极作用。

    比如:黄帝与蚩尤的战争。蚩尤就是一个贤能的人,有大志向,也有大智慧,传说他“铜头铁骨”。我个人推测,所谓的铜头铁骨,应当是当时的蚩尤氏懂得了利用地下天然火冶炼青铜的方法,毕竟铜的熔点是很低的。但蚩尤氏用铜制造的铠甲应该比较简陋,有简单的盔、护肩、护臂、护膝,估计胸前等护具做的都很不好。否则,如果是像宋代步人甲那般的铠甲,也就不会被黄帝用很原始的长戈击败了。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共工的传说。共工是黄帝时期的一个氏族姓。这个氏族部落善于建设水利。为了自身氏族的发展,共工氏拦河筑坝,截断了上游的水源,结果就给生活在大河下游的各部族带来了灾难,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部族战争。于是便有了神话中的共工怒撞不周山等故事。

    再说近现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好,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好,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南斯拉夫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等,不都是那些贤人在为满足本国的需求,个人的欲望及志向,搞出的乱子吗?

    再进一步说。奴隶社会、封建分封社会、封建君主制社会,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上存在了很久,而推动人类进步的生产力革新也是需要漫长时间进行知识积累的。道家的愚民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能使饱经战乱的国家可以休养生息。只有一个社会有相对较长时间的和平安定,种族才能繁衍,文化才能发展,知识才能积累。

    所以,智慧与欲望的确是两把双刃剑,即能创造,也能毁灭。

    在人类过去的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战争与和平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动力。只战争,就只有毁灭;只和平,文明就会停止。美洲印第安人正是因为所处环境较封闭,文明固化、停止,结果被近代文化淘汰。这也就是“无内忧外患者,国恒亡”的道理。

    因此,道家的愚民文化在进入机械化大生产时代前,的确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同时也是一种阻碍。然而,由于自古至今战争总是爆发,愚民文化也就有了存在的土壤。

    其实,道家文化中的愚民思想在世界文明的各种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中,是普遍存在,可以寻到各种版本类似的影子。这里,我就不展开谈了。

    当代,正逢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大批掌握先进文化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类似于道家文化中的愚民文化,显然会成为时代的阻力,是不可取的。

    因此,当代对于道家文化中“无为”思想的认识,就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选择。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无为”,对全人类都有好处,那么就要弘扬;审时度势,与人为善,趋利避害的“无为”对我们也有好处,那么我们也要学习;摒弃人类智慧,厌世逃避,开文明发展倒车,麻痹思想——对于这样的“无为”,我们就需要注意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千羽惊鸿:“无为”应该就是让统治阶级“不折腾(温家宝理解的无为)”,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认为治理最高境界是“太上无知而有知”。仅作参考。文章很棒,有深度。
      • 798a85bba157:顶一下😝

      本文标题:爱国兴学|平天下|杂谈道家文化的“无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xs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