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侃侃而谈简书会员优秀文集竹桃苑内刊
怀念族叔陈敬群(附载地方风俗)连载作品

怀念族叔陈敬群(附载地方风俗)连载作品

作者: 泗四坊方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07:33 被阅读9次

    2019.6.9星期日多云,根据《烂笔头》日记扩编成文

    治丧第一天记事|“上殿板”与“把信”

    怀念族叔陈敬群(附载地方风俗)连载作品

    5月28日上午修理机械,惊闻87岁堂叔敬群老大人逝世。

    恰逢月底机械保养,制袋机组两个重要传动轴磨损过大,折开更换和修理有些难度,我心中想着堂叔身后事也不知需要多少天,急切之间忙到中午一点多才回家吃口饭。

    饭还在嘴里就骑上摩托,急急忙忙赶回家。

    堂叔临走前三天,吃不下饭,一口痰在喉咙里吐不出也咽不下,喂上半匙清水就平缓些。据其大儿子说也有些低烧,上午大儿子用温水替他擦身,老人双手作辑,示意很舒服。平放在床上只一盏茶的工夫,老人就永远地闭上枯槁眼睛。

    说来也怪,原先的左边邻居恰巧在地边锯杂树,右边邻居在推倒的废墟上拔萝卜种子。两位现都搬离老家,居住在镇区。平时不常回老家的左右老邻居,倒是不约而同为老人送上最后一程。

    我到家之时,左右两邻居分别为其办事走了。家中只有伯母,大儿子,二儿媳,小儿媳,女儿女婿。

    按照风俗,大儿子小儿媳及女儿都分别于正寝床前跪拜下礼,我扶起他们,他们委托于我,替其张罗一切事宜。

    询问中,小儿媳已通知地师,上午也分别致电在北京的小儿子及昨天下午才离家的二儿子。二儿子入赘徐门,路较近。平时老人一有病痛,就回来照顾,这次离家不到一天,大孝降临竟成永诀。

    我喝盏茶,对面屋里的几位老人也来探望。离老人驾鹤西去有四个小时了,三牲及斋饭都备好,首要的项目是上殿板(我只知其近音,究竟是何字无法确定)。

    帮忙的人太少,电话通知很多位了,或有事或在途中。这搁以往,我只需协商支派下。而今是光杆司令一人,无兵可点。

    待等来两位小兄弟,我说:“个个都有老人,将来我们也成为老人,不懂的事,没抻过手的事,我们都要学习或传承了。”在几位老人的指点下,移开室内杂物,安放小方桌,搭上单页门板,把床垫单撕了两根条子,一根穿在老人上腰,一根穿在腿肚上,老人大儿子捧着头部,女婿托着老人脚,我拎上腰,另一兄弟拎腿,我说:“起!”就这样,头部朝向门口,按照以往的风俗上了殿板。

    接着宰*杀了大公鸡,帮忙的人不一会儿端上蒸熟的鸡、鱼、肉,一碗倒插着三根竹筷的米饭,两枚剥了壳的熟鸡蛋。我找来六只酒杯,斟上三杯茶又斟上三杯白酒。叔叔平时也好烟,摆上几根香烟于案前,用纸杯装上细沙,插上三棵燃香,点上一对蜡烛,又于殿板下面点上香油灯(用草纸做灯芯,碗里搁五分之一深度的菜籽油。)并放置一把砍树的斧头。

    以上是丧事中最为重要的事项。接下是等待地师确定出殡时间,时间确定好再通知亲友,并安排各细项事务。

    地师姓曹,下午五点才到。我又会同曹地师试图在几处老坟山附近找到安葬的地点。由于山场分割近四十年,原先的界石大多被野猪拱掉,久不上山砍柴砍树,各户界段很模糊,只得择于一处荒地厝放骨灰盒。我呈上丧者家属生辰八字,地师掐算一番:入棺时间定于31日9时后,道场于11时结束,吃过中饭出殡至殡仪馆。

    接着开列亲友名单,分别电话通知。按照礼节,叔叔内侄及儿媳娘家都需派人亲自上门“把信”,怎奈有的不在家出了远门,其次,帮忙的人员紧缺,也只有在电话里把话说白些。这其中,也有些亲友上午得知信息,下午也来探望过。此方面,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说,电话通知就行。或许也有些人心里面敲小锣闷在肚里,总之这“把信”的风俗也是急待改掉了。

    吃过晚饭把明天的事安排好。几位闲聊起来。

    几十年前,某老人登仙,有人到她儿媳娘家“把信”。娘家弟兄七位,都在一个生产队,每到一家,都要用糖水烧上三个荷包蛋,蛋黄烧硬没营养,只半生只熟,戳开来蛋黄染黄一碗糖水,“把信”的人两个小时吃下二十一枚荷包蛋,吃得肚子滚圆,胀得说话都不利索。一路歇伙,到家怨恨治事的人不多分派一人去。原来有这么个风俗,“把信”的人到了亲友家,一定要“烧茶”,不吃是双方不吉利的事。

    世事时移,近十几年“把信”的人到了亲友家,亲友用一双袜子加一包香烟代替了荷包蛋,既方便又实惠。随着网络的普及,“把信”的风俗必将被掩埋,电话通知已成趋势,网络时代用网络,亲友之间的理解也要跟进了。

    傍晚,二儿子从江西赶回家。接近零点,小儿子从北京赶回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族叔陈敬群(附载地方风俗)连载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bi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