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这样介绍建盏:“如果建盏在手,喝茶时便不只是茶。香氛氤氲中,得一刻闲暇,扪摩宋物,可思接千古,可吟哦词章”。
有盏如此,触摸怀古。
刹那间,会意识到800年前,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文人也擎此器物,品茗啜汤,俯仰天地。而今虽世易时移,物是人非,但好像会觉得离他们的距离比以前更近了,至少在我们吟诵宋词文章时,同时捧一只宋朝的建盏,啜一口清茶。
虽思想境界上太难企及,但器物上的接近便似乎成了一条捷径。
如今建盏已经被广大民众所知,大凡一物被“广大民众所知”的时候,多已经价值不菲了。2017年,在“金砖五国”峰会上送给各国贵宾的礼品就是建盏,一时更是让建盏风光无二。
作为宋代美学的代表,建窑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就语焉不详了。
历史上,建盏是专门指福建建窑烧制的瓷器茶盏,瓷胎和釉料同产于建窑所在地——建阳。此类盏,一般来说,阔口小足,胎体厚重,瓷胎质地粗糙,盏的外壁下部和足底因不施釉而胎体外露。由于含铁量较高,瓷胎又比较厚,露出的胎体呈灰黑色,俗称铁胎。它的釉色则呈乌黑、青黑或紫色等深色调。由于在烧制过程中,窑内能够达到1350摄氏度的高温,釉料中的铁离子会析出,在釉面上发生流动而形成独特美妙的花纹,即所谓“兔毫”纹,建盏也正是因此而以兔毫盏之名更为人所知。
建盏为何都是黑黑的?
就算有些兔毫似的纹样,也还是觉得笨拙而粗黑,如何去品味这其中的美呢?
建盏以黑釉为衣,黑色亦称玄色,表面看似黑无一物,却有隐秘闪耀的点点星斑,似浩瀚无穷的宇宙中周行运转,令人产生无穷联想以及对宇宙自然的极大敬畏,在深邃莫测中,蕴藏着润生万物的基质。
它变幻出的曜斑、鹧鸪斑、兔毫纹、褐斑等不同层次的斑纹,层次越深的斑纹,变化越剧烈,形与色越收敛,越隐,而蕴藏的活力越遒劲,越趋近“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境界,体现出“无的丰富”。
隐,是建盏美的秘密,也是中国人的审美。
隐而后藏,也许是建盏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他的朴素含蓄,更在于蕴藏的窑变斑纹,这些神秘莫测的斑纹并非人工可以完全控制,多是自然天成。
建盏造型朴素自然,沉稳厚重,犹如山中老翁,有着几分土气,乍看绝不会马上入眼。但当你阅尽无数风光、看过无数繁华后,会发现建盏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朴素、自然,没有过多修饰,完全是一副禅者本色,像那历经尘世浮华的隐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派自在安详之态。更加符合老子所说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美,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美。
建盏和汝窑一样,脱一时之美之浮华,入一世之美之禅定。
今日观想宋人,应在阳光下拿建盏侧看,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引人入胜的花纹,建盏之美安静而不张扬。没有姹紫嫣红,波涛汹涌,它静如处子,等待能欣赏建盏之美的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大家都不知道建盏的烧成率非常低,往往大美之物,都是万里成一,靠老天成全,若想遇到曜变、异毫之类的绝品,那只能祈祷上天的恩赐了。
这也就无怪乎连宋徽宗这样的风雅皇帝也会视之如随珠和玉了。
建窑出产的各种斑纹的黑釉盏,一直被茶人视作珍宝。建盏乍看黯淡,但是细观会发现青黑的釉面光亮如墨玉,灵动的纹样或如兔毫,或如银萍,或如星辰,或如山海,耐人玩味,大可神游!只有深入欣赏才能发现它的华丽。所以在宋时建盏为皇家御用茶具和士大夫斗茶珍品,也常为文人雅客所咏颂的对象。
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写道: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苏东坡所用的也只是兔毛斑盏,应为早期建盏,可见当时能拥有一只完美的兔毫盏对于东坡学士来说也是无比的荣幸的事了。
或许那时一个兔毫盏可换东坡学士几幅佳作,毕竟好盏不常有,而东坡书法可挥毫而就。
建盏的美藏在深处,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黑夜,万籁俱寂处,万物寡言,唯有星辰闪耀。
器物有情,温暖无声;玩盏兴趣为先,不忘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