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乐”与儒家思想

作者: 一只爱生活的羊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05:48 被阅读132次
    浅谈“礼”、“乐”与儒家思想

                                  「 文 | 小羊」

    一、通过“祭祖”来看“礼”对儒家思想的呈现

    祭祖,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至今仍在中国许多地方保留并延续着这一习俗。

    虽然在每个时代、每个地区,其形式上有着差异,但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其核心内容“礼”,又万变不离其宗,也体现出了对其起到主要影响的儒家思想的“顺时而变”。

    对于儒家思想的外在形态之一——“礼”,它的延续性,表明了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对于华夏文明的深刻认同感。

    在北方,祭祖通常是在农历最后一天的下午进行。参与者为整个家族中的男性,由家族中最德高望重、最有威望的男性(或年纪最长的男性)领导。

    其礼仪则包括上香、焚纸钱、叩拜、诵读祝文、上贡等。

    祭祀的整个过程肃穆、神圣、庄严、虔诚,举止言说间传达着无尽的慎终追远之感,甚至令人怆然涕下。自有周一代末,礼崩乐坏,孔子以“仁”释“礼”,一改周礼仪式上的繁琐,并为其注入了可以让人自觉产生遵守心理的精神准则。

    这就把“礼”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成为普通人之所以可以成为君子的精神圭臬,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人们追求“高尚”精神境界,所须遵循的外在形式之一。

    “礼”的实践性,则使得政治统治阶层的管理,以及“仁”所表达的抽象理想精神,得以在现实中展现并实现。

    而孔子对于“礼”的改造,恰恰反映出“顺势而变”的重要性,毕竟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所特有的历史语境(政治、自然、人文等环境)。

    孔子的“礼”正是顺应了“天道”,实现了“放纵自然”,才使其思想有了生长的土壤,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通过常用词汇来看儒家思想的影响及“礼”、“乐”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至今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其他思想的渗透,例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下面以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两个词汇为例,来简单说明儒家思想的影响及“礼”、“乐”的关系。

    1、文质彬彬

    我们经常用“文质彬彬”来形容儒雅之人,是对人的人格美的一种描述。这正是受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词汇之一。

    而“文”和“质”,又存在着对立的关系。

    正如《论语·雍也》中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作为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想要文质彬彬,则要内外兼顾;不仅要有本性上的质朴善良,更要有外在因受文化教育或礼乐教化而习得的文饰。

    如此,才可成为君子。这也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中和”之境的追求。

    2、音乐

    百度百科对音乐的定义为:“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

    《礼记.乐记》中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1)声、音、乐三者的关系:

    声,则是自然发出的声音,为一般音响。

    音,代表着乐音,是对于一般自然发出的音响进行的艺术化整合。

    乐,则是对宇宙(包括人及人所感受到的一切)本质的表达。

    也就是说达到了事物本质的“乐”,要以“音”这一艺术化形式表达出来,而做作为“音”的表达,则由“声”(音响)呈现出来。

    三者的关系,正又如《礼记.乐记》所说:“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由此看来,懂音乐,则成了区别庶人和君子的圭臬。

    (2)“乐”在“礼”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乐”的出现,早于“礼”。而古代的乐,则是诗、乐、舞一体。“礼”,一方面作为上层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另一方面则是超物质层面的精神传达。

    为了使“礼”的统治层面,在大众接受时能通俗易懂,又不显出森严制度的冷硬和强制,于是给“礼”镀上了“乐”这一感性、中和的外衣。

    让受众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规矩于统治者的政治制度中。

    所以《礼记•乐记》中曰“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同文,则上下和矣”。“有了礼,一个人就知道自己在社会和宇宙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了乐,一个人就知道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中的自己怎样与社会和宇宙进行合一。”①

    然而,凡事一旦涉及到政治,则就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就体现在了用“乐”的规格编制以及用乐类型的选择。

    例如:“乐用“轩悬””,舞用“六肴”,成为后世最常见的祭孔乐舞规格。”②

    (3)音乐、政治、社会的关系: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

    所以在统治者管理国家时会对音乐类型做出规定,使其与当下实行的政治体系相符合,以巩固和界定统治者的权利。

    这在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有所体现。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建立理想的城邦来寻找正义,为了使城邦能在统治者所谓的正义中正常运行,则对歌词和曲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其中表现在对中古调式的选择上:

    去除了伊奥尼亚调、吕底亚调,因为他们被认为是“软绵绵的靡靡之音”③,不利于城邦里的教育和统治。

    混合利地亚调、高音的吕底亚调,则属于挽歌式的音调,不利于正义的传达。

    而多利亚调、佛里吉亚调,则被认为刚柔相济,能恰当地模仿人们,成功与失败、节制与勇敢的声音。”

    而秦对于度量衡的统一,则又是以音乐之律来决定的:

    以标准黄钟管容黍一千二百粒为准绳,用“度”规定长度;用“量”规定体积、容积;用“衡”规定质量。

    例如:“度的'分、寸、尺、丈、引'中的基本单位'分',由音乐之律所规定,标准黄钟管容黍一千二百粒,每一粒之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⑤

    而又可从音乐中窥见政治、社会的兴亡与衰落: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礼记•乐记》


    三、结语

    我们作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首先有着对这个伟大文明的认同感,更有着巨大的责任。

    我们虽只是这条不断向前流动的文明之河中,微渺的一滴水,我们却也真实的参与着它的建构。所以,我们要有着继承和发展华夏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其发展推波助澜。

    我们现今社会仍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正是因为历代华夏子孙的传承和革新,以及这一思想本身旨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的入世观,而使其永葆着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附上北宋理学家张载的经典话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献引用:

    ①张法主编:《中国美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页。

    ②高迎刚著:《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范畴》,齐鲁书社,2016年版,第82页。

    ③④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06页。

    ⑤张法主编:《中国美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38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礼”、“乐”与儒家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zk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