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日感悟想法哲思
中国式的“冰山文化”

中国式的“冰山文化”

作者: 木有丢 | 来源:发表于2019-08-19 08:54 被阅读56次

    心理学上,有著名的「冰山理论」:一个人的自我就好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行为表现只是浮在水面外很小的一部分,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藏在更深的层次。毕飞宇在《小说课》里形容一个好的作品也用了这个理论:作者创作作品的1/8,余下的7/8由读者自己去理解。这让我突然想到了好的电影作品,特别是文艺片,背景,台词,甚至情节,都会有大段大段的留白,而这些留白就变成了一个容器,承载了由电影带动的,但却属于观众自己的想象和情绪。

    这十几年,生活好像都喧闹了起来,吃饭喝茶要聚会,外卖要配美剧,地铁上要听歌听课,连电梯里都是循环播放的广告。哦,对了,还有我家小区每天早上都会播放儿歌《锄禾日当午》(姑且叫这个名字吧,每天被吵醒我已经对这首诗有阴影了。)我有点记不起童年时候,安静得只听得到风刮过数感受了。好像大家都焦急地提升效率,用更少的时间占用更多空间消耗更多资源,所以,专注做一件无用之事好像变得奢侈,能说清楚的话绝不浪费时间去互相猜,那是矫情做作的人才会做的。

    最近跟家人一起看《小欢喜》,必须承认,里面很多对话很真实,朋友也说,像是偷窥了我们的童年。但当越来越多像是美剧常见的「来,我们需要聊一聊」的场景出现,老妈在旁边认真地说:应该多拍点这样的剧,让家长和孩子都学一学怎么沟通。我突然觉得哪里有点不对。我们当时要学着好好沟通,但这种频繁地、带着明确目的的沟通,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读了《小说课》以后,我跑去看了毕老师的《推拿》。比起电影,我更喜欢小说。特别是在按照毕老师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去看以后,我更能理解他想表达什么。书中对于盲人间的沟通习惯有这样一种说法:他们并不依赖语音,而很多地靠「听」对方的动作,以及肢体的接触。所以,他们的恋爱,常常是两个人静静地靠着坐在一起,就很幸福。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式的沟通,很多时候,说得太明白,反而是种破坏。此时无声胜有声,前人也偏爱这样的意境。

    我曾经跟朋友闲聊时,我们表达过同一个困惑:好像我们的家长也都不懂心理学和沟通,我们成年前几乎都没好好说过话,但我们也都没长歪。现在想想,有时候,对于中国家庭而言,不说反而比说更有效,所谓以身作则。观摩了长辈们多年「冰山式」的沟通方式,我们更擅长从动作表情语气中理解背后的含义,这就好像本能传承一样,有着一种莫名的默契。

    当不同的文化交流增多,我们受到的冲击也源源不断。就如同我自己的成长一样,找到一个新的好的认知、方法、逻辑,恨不得能用的地方都试用一遍。可是,我们内在已有的认知和习惯并不完全是错的,全盘推翻是破坏,而不是成长。用契合自己内在最深处最基础习惯的方式去表达,去沟通,也许更自在。

    那我习惯的方式是什么?是冰山。我会本能地理解到字面以外的意义,我也乐于像红学研究者一样,去研究每本书没有写出来的那7/8,我更喜欢木心「你锁了,人家就懂了」那般的爱情,我也坚信前一秒在吵架后一秒端饭给你吃的无言的亲情…我们实在没必要把所有的感情都翻到水面上,证明它们的存在,用心感受,感受到了,就是了。

    我曾经也向往西式的沟通方式,就是听懂了对方话语背后的意思,我也装不知道,逼对方说出来。其实,如何沟通不过是一选择题,如果真的需要正式坐下来好好谈清楚,那就谈,如果能会心一笑,又何必多言呢?比起带着问题的谈话,我还是更喜欢类似《圆桌派》和面基那种不设限加跑题的「无用聚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式的“冰山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vj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