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星期六,正月十五,元宵节,阴
梅花桩学法指导群每日一问(6):解释和阐明究竟有什么异同之处?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将“理解”这个大概念切分出六个侧面(也可以说层次)其目的是为了架构(是不是这里不能使用建构或者组织,因为搭配的是框架?)评估的框架吗?而且书中(p94)指出“理解是多维的和复杂的,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方法,同时和其他知识目标也有概念上的重叠,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区分理解的不同侧面,相互重叠又完美整合,很有意义。为了构成成熟的理解,我们形成了一个多侧面的视角,即理解六侧面。”
注意这个措辞——“相互重叠而又完美整合”。看来关于非常抽象的大概念“理解”的涵义梳理确实是一件非常麻烦却特别重要的工作。先看一下书中相关的阐述
1能解释: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的解释现象事实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
定义——什么是解释?解释,就是恰如其分的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底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典型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如何解释这类事情?这类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证明它与什么有关,有实例吗?它是如何运作的?有何暗示?
我的理解,这里的“解释”从现象到原理,从结果到原因。马扎诺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分析”——包括“概括,推理,匹配,认定”。
侧面1,能解释——显示复杂的解释能力和洞察力.能……
a基于有力的证据和论据提供复杂的、有见解的和可信的推理——用理论和原则,来解释或阐明事件、事实、主题或观点;展示有意义的联系;使用有用的、形象的思维模型(这是什么意思呢?)提供系统解释。
作出精确细微的区分;恰当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找出并论证核心问题一大概念、关键时刻、决定性证据主要问题等。
作出正确的预测。
b避免或克服常见误解和简单肤浅的见解,例如,展示过于简单的、老套的或不准确的理论或解释。
c.揭示对主题个性化的、全面的、连贯的把握——例如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性的、系统的整合。因此该整合部分地建立在有意义的、合适的的关于具体想法或感受的直接或间接经验之上。
d.使用有力的证据和论据来证实或证明其观点。
2能阐明: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揭示观点和事件的含义,通过图片、趣闻、类比和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
阐明的定义是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典型的问题,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它暗含了什么意思?它在人类经验中的说明或歧视是什么?它和我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意义?
侧面2,能阐明提供有力的 、有意义的诠释、转化和叙述,能....
a.有效、灵敏地解读文本、数据和情境例 如,读懂文字的潜在含义,对多种可能的目的和“文本”"(书、情境、人的行为等)的含义提出合理解释。
b.对复杂的情境和人物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启发性的解释例如,通过提供历史和传记的背景使观点更易于理解,更相关。
我的理解,这里的阐明似乎还是有解释的含义,就是从现象到原理的分析和认定,还有马扎诺的理解——即整合和象征,从不同的角度生成意义。
在第四章《理解的六个侧面》和第七章《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包括第九章《设计学习》都有相关的内容来介绍两者的区别。
第九章中《将设计元素有效整合的技巧》谈到“虽然最初的设想是把理解6侧面作为评估理解应用的指标,也就是阶段二的工作,但实际上证实践证明,他们对于架构学习设计也是非常有用的,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将理解右侧没有列出来,然后集体讨论可能的活动”。
解释——解释内战中重大事件的主要因果关系,将它与其他内部冲突事件进行比较。
阐明——以《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主要人物的视角来解读这场战争。
对涉及者来说非常有用的普通问题。
侧面一解释,——如果学生要掌握那些不是显而易见的内容,遇到新的概念、测试和验证,他们建立自己的理论或解释,那么他们就必须阅读什么样的材料以建构理论和产生关联?p248
(——可见解释指向的是原理,指向的是因果关系。)
侧面二阐明,设计工作是如何要求学生作出阐释,推导出含义,探索重要性,或者在材料或知识中发现意义的?通过设计,我们要提供哪些文本、事件或其他资源,以作为使学生开展深刻、且有启发意义的阐明工作的充足材料?(——可见阐明针对关键词是“意义”要求的是转换角色或者角度的转换,发现内在的富有启发性的意义。)
或许,解释是初步的,指向的是原理和初步的概念,而阐明是更加深入的解释,更加侧重于本质的联系,采取的是多元的视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