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警惕碎片化11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2-09-01 05:53 被阅读0次
读书:警惕碎片化11

史家陈寅恪就善于此道,他“从历史中寻一个与现实极为相似的史实加以发明,因为只有找到与现实相应同时也与个人经历和情感能产生共鸣的历史现象,才更适于抒发自己真实的现实感受。”为此,史学工作者要增加生活经验,以提高对历史本体的切身感受与深入认识。

读书:警惕碎片化11

学者在不同时期阅读同样一批史料会有不同的感觉与发挥,就是因为随着学者生活阅历的增加,对生活本身有着不同的阐释,连带着对历史现象的感悟也发生了变化。其背后的实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循环往复。

张尔田就曾将历史研究比喻成修补破碎瓷碗,史家的生活经历在其补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史事实,当初如一整碗,今已打碎。欲为之补全,其有缝可合者,固无问题;但终不免有破碎无从凑泊之处,即不能不用吾人经验判断所推得者,弥补完成。

历史本体也是变化的,毕竟昨日的事物与今日的事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不能用今日的眼光来审视昨日的人、事变迁,也不能用后见之明来构建历史的发展。所以,历史学者必须回到历史语境,用古人的眼光审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历史认识的相对准确。这就要求治史者必须有一种“了解之同情”的能力,即站在研究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回到历史场景。陈寅恪就强调史家要“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学者们只有真正的以“了解之同情”的姿态去研究历史,他们得出来的历史认识才有可能趋向真实。

历史本体还是多元的,它不是简单的单面相存在的,而是有其丰富的多元面相。如果我们仅仅是看到了历史的一个面相,而忽略了它其他面相。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就会被其表象所蒙蔽,而不能窥探到历史的本质。所以历史学者要善于用不同的视野来观察历史、解剖历史的丰富面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当前历史学界尤其是新兴社会史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碎片化风险,不少学者见孤木以为森林,拾芝麻以为珠玑,将碎片误认为整体,把细枝末节看作是整体全部,更有甚者将研究过程或手段视作学术研究的终极关怀。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长此以往下去,势必影响历史研究事业的正常发展。

在打着实证研究幌子的碎片化潮流影响之下,学术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零碎史料为中心的研究、以细碎个案为中心的研究、以表面现象为中心的研究、脱离整体的部分研究,凡此种种皆为史学碎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零碎史料、细碎个案、表面现象与部分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我们不能用要素去替换整体,亦不能罔顾要素之间的联系,更不能忽视事物要素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读书:警惕碎片化11

    史家陈寅恪就善于此道,他“从历史中寻一个与现实极为相似的史实加以发明,因为只有找到与现实相应同时也与个人经历和情感...

  • 读书:警惕碎片化4

    在历史研究中,断代史是通代整体史的部分,区域史是国家全域史的部分。断代史与通代整体史是密切相关的,每个断代史都是通...

  • 读书:警惕碎片化6

    社会史研究资料前所未有地得到了扩充,人们研究历史的史料来源再也不仅仅是正史与文集了,碑刻资料、口述史料、田野调查等...

  • 读书:警惕碎片化1

    当前历史学界尤其是新兴社会史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碎片化风险,不少学者见孤木以之为森林,拾芝麻以之为珠玑,把细枝末节看...

  • 读书:警惕碎片化7

    历史学家们深谙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傅...

  • 读书:警惕碎片化8

    我们在进行具体史学研究的时候,要避免就事论事,要将研究对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时空环境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将国家...

  • 读书:警惕碎片化2

    很多碎片化研究的特征之一就是缺乏问题意识,将研究零碎史料作为终极目标,这其实严重背离了史学研究的宗旨。史学工作者需...

  • 读书:警惕碎片化3

    非细碎的个案研究,都是以“见微知著”与“以小见大”为特征,以回应整体历史所关切的学术问题为旨趣。换言之,具体个案研...

  • 读书:警惕碎片化5

    我们需要处理好碎片与整体、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整体研究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碎片研究之上,普遍性的规律与事物本质是通过...

  • 读书:警惕碎片化9

    整体史应该建立在扎实的碎片、部分研究之上。我们反对的是碎片化研究,不是反对碎片研究。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的人文社会科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警惕碎片化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ib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