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历史学界尤其是新兴社会史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碎片化风险,不少学者见孤木以之为森林,拾芝麻以之为珠玑,把细枝末节看作是整体全部,更有甚者将研究过程或手段视作学术研究的终极关怀。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长此以往下去,势必影响历史研究事业的正常发展。
读书:警惕碎片化1史学碎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治史者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历史现象、研究史学问题,而史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在因素又为碎片化研究提供了发展契机。史学碎片化的实质就是以碎片代替整体,没有处理好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以零碎史料为中心的研究、以细碎个案为中心的研究、以表面现象为中心的研究、脱离整体的部分研究等。欲要跳脱出史学“碎片化”的泥沼,人们需要借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当治史者切实做到运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谋思路,他们方有可能真正成为高屋建瓴、见微知著、疏通知远式的历史学家。
一、史学碎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对现有史学碎片化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与概括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史学碎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包括以零碎史料为中心的研究、以细碎个案为中心的研究、以表面现象为中心的研究、脱离整体的部分研究。
(一)以零碎史料为中心的研究
史料是史学工作者从事历史研究活动的基本条件。俗语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如果没有充足史料作为前提,严肃的历史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史料对于史学研究而言,它是不可或缺、十分关键的,但仅仅有史料的史学研究仍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研究。因为史料本身是零碎的,是以支离破碎的状态存在的。
如果仅仅是对零碎史料本身的研究,它得出的结论同样是碎片化的,是与更大的时空环境割裂开的。宋学勤就谈到:“不少学者掌握某一区域的具体史料,如获至宝,但写出来的论文,却是就史料言史料,陷进了史料堆里出不来。”
由于就史料言史料,导致这些学者的研究视野严重受限,他们“很少去考虑这些具体史料产生的国家时空背景与复杂因素,找不到‘小社会’变迁的‘大社会’的内在逻辑。”行龙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史料言史料,不能很好地将‘小地方与大历史’的复杂关系全面客观地诉诸笔端。”
史料本身是零碎的,但史学研究不应该是零碎的。若要将零碎的史料连缀成整体,就需要史学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中做一些穿针引线的研究工作,打通零碎史料之间的联系。
明确的史学问题意识是学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正如法国史学家勒高夫所提倡的问题史学一样,它“不是一种让史料自己说话,而是由史学家提出问题的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