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之悬棺崖葬|乡野拾遗

作者: 寒A | 来源:发表于2021-01-19 22:02 被阅读0次

崖葬和悬棺葬,原非一类墓葬。

崖葬,全国皆有,多在崖壁上选一处天然洞穴或者凿开石壁,将尸体、陶罐或木头棺材吊入其中,多个民族都有此俗。

悬棺葬,多为古代仡佬族葬俗。后仡佬族与苗族等其他民族融合,此习俗或融合或消失。就南楚来讲,湘西“五溪”地区,悬棺葬遗迹较多,多为苗族和仡佬族墓葬遗迹。

过去,苗族长辈死后,先寻找寄放尸体的地方。寻找的方法是寨中老司作法,用掷木请神明开示的方法,以打卦定方向。

逝者诸子端一盆水,一人背尸,一人按所定方向射箭,箭落处即是寄放尸体的地方,便在该地掘井三四尺深,下垫枞树,将尸体放入井中,上用枞、杉树条密盖,覆土埋好。

然后一年以内,逝者子孙选择一处高崖悬壁,利用崖壁上的自然洞穴,或请石匠在崖壁上凿龛;或选择一株古老高大的树木,作为永久存放尸骨的“葬堂”,即所谓苗家逝者尸骨归宿之地。

一年以后,逝者家属又请老司举行仪式,先定时辰,再将寄坟挖开,搬出尸骨,处置一番,后放置于木匣或船形棺内,吊放在悬崖陡壁上的洞穴里或大树上,名为“枯骨葬”。

唐·张鷟《朝野佥载》载:“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凿龛以葬之,弥高者以为至孝。”由此,今湘西五溪地区,尤其是沅水中上游一带,仍保存有较多的悬棺、崖墓、船棺葬遗址。

湘西古丈、永顺等县,属于五溪中的酉水流域,其崖墓葬,经勘察为宋代墓葬。可见,在一千多年前,苗族人以遵此风俗。

而在芦溪县沅水一段,两岸刀削般的峭壁上,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悬棺、船棺葬。雪峰山脉黔阳地区的安江镇风蓬崖洞,亦有遗存的此类墓葬。

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经过了漫长的民族融合,不能把芦溪和黔阳的悬崖墓葬直接归于苗族。或许,是融入苗族的仡佬一脉在古代的祖先陵墓。

PS:正操为父的心事,水一水吧。找了一堆资料,无论是崖葬还是悬棺,都有较长的历史,不限于一个民族,不限于一个时间段,更不限于一个地域,后续有时间再出一文,详实的论道一二……

相关文章

  • 苗族之悬棺崖葬|乡野拾遗

    崖葬和悬棺葬,原非一类墓葬。 崖葬,全国皆有,多在崖壁上选一处天然洞穴或者凿开石壁,将尸体、陶罐或木头棺材吊入其中...

  • 苗族之檐曝记闻(二)|乡野拾遗

    某人在《苗族之檐曝记闻(一)|乡野拾遗》中,初略侃了侃,《檐曝杂记》中苗族的一些记闻。 除却边郡风俗和黔粵人民,余...

  • 苗族之护身神鞭|乡野拾遗

    神鞭,苗家利器。 某人曾在《苗族之蚩尤苗拳|乡野拾遗》中提到过。苗家人刀兵暗器不少,作为拳脚的延伸,有硬器、软器、...

  • 苗族之锅灶禁忌|乡野拾遗

    锅灶,稀疏平常,却是让人活下去的家伙。 在湘西苗疆,对于锅灶有诸多禁忌。 就苗族婚俗而言,有一些同锅灶关联的传承,...

  • 苗族之云中恋歌|乡野拾遗

    自古爱恋多悲寂,尤其是有着仇恨的民族之间,男女之恋,悲剧似乎早已注定。 某人没想到,在《清稗类钞》中,竟有如此动人...

  • 苗族之丧葬开吊|乡野拾遗

    开吊,即吊丧,苗疆丧葬习俗,与汉人地区的丧葬礼仪多有不同。 若论“开吊”,还得从永绥厅说起。 满清时期,湘西地区为...

  • 苗族之鲁班女神|乡野拾遗

    鲁班为传统建筑鼻祖,木工大拿。在此技艺中能与之锋芒对博的,恐怕只有墨子。 苗族作为蚩尤后裔,理应善于器械和制造,可...

  • 苗族之戏耍姐夫|乡野拾遗

    戏耍姐夫,新婚后苗家阿妹回娘家后,其姐妹兄弟戏耍新郎官的习俗。 此俗,流行于湘西苗疆及部分贵州地区。 新婚数日后,...

  • 苗族之花带定情|乡野拾遗

    又谈到苗家人的婚俗。 此俗,若真扯起来,需得几天几夜,喝酒吃肉一番,方可尽兴。 花带定情,湘西苗家人恋爱必备“套路...

  • 苗族之打冤家|乡野拾遗

    清乾隆年间,《乾州厅志》记载:“红苗轻生喜斗,好寻旧怨…………或强弱势悬,贫富不敌,蓄愤积怨,虽久必报;或誓时相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苗族之悬棺崖葬|乡野拾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mc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