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葬和悬棺葬,原非一类墓葬。
崖葬,全国皆有,多在崖壁上选一处天然洞穴或者凿开石壁,将尸体、陶罐或木头棺材吊入其中,多个民族都有此俗。
悬棺葬,多为古代仡佬族葬俗。后仡佬族与苗族等其他民族融合,此习俗或融合或消失。就南楚来讲,湘西“五溪”地区,悬棺葬遗迹较多,多为苗族和仡佬族墓葬遗迹。
过去,苗族长辈死后,先寻找寄放尸体的地方。寻找的方法是寨中老司作法,用掷木请神明开示的方法,以打卦定方向。
逝者诸子端一盆水,一人背尸,一人按所定方向射箭,箭落处即是寄放尸体的地方,便在该地掘井三四尺深,下垫枞树,将尸体放入井中,上用枞、杉树条密盖,覆土埋好。
然后一年以内,逝者子孙选择一处高崖悬壁,利用崖壁上的自然洞穴,或请石匠在崖壁上凿龛;或选择一株古老高大的树木,作为永久存放尸骨的“葬堂”,即所谓苗家逝者尸骨归宿之地。
一年以后,逝者家属又请老司举行仪式,先定时辰,再将寄坟挖开,搬出尸骨,处置一番,后放置于木匣或船形棺内,吊放在悬崖陡壁上的洞穴里或大树上,名为“枯骨葬”。
唐·张鷟《朝野佥载》载:“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凿龛以葬之,弥高者以为至孝。”由此,今湘西五溪地区,尤其是沅水中上游一带,仍保存有较多的悬棺、崖墓、船棺葬遗址。
湘西古丈、永顺等县,属于五溪中的酉水流域,其崖墓葬,经勘察为宋代墓葬。可见,在一千多年前,苗族人以遵此风俗。
而在芦溪县沅水一段,两岸刀削般的峭壁上,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悬棺、船棺葬。雪峰山脉黔阳地区的安江镇风蓬崖洞,亦有遗存的此类墓葬。
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经过了漫长的民族融合,不能把芦溪和黔阳的悬崖墓葬直接归于苗族。或许,是融入苗族的仡佬一脉在古代的祖先陵墓。
PS:正操为父的心事,水一水吧。找了一堆资料,无论是崖葬还是悬棺,都有较长的历史,不限于一个民族,不限于一个时间段,更不限于一个地域,后续有时间再出一文,详实的论道一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