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汲取先进思想的精华分想吧·文学思维科学
26.他人责怪你的无能,那其实是你曾经的无助:反思习得性无助

26.他人责怪你的无能,那其实是你曾经的无助:反思习得性无助

作者: 盆小猪 | 来源:发表于2017-08-06 11:00 被阅读936次

    (一)熟悉的环境,陌生的自己

    许多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做着熟悉的工作。每天面对着熟悉的面孔,听着熟悉的话语,讨论着熟悉的话题。

    在熟悉的皮肤的熟悉的触感间,用熟悉的方式深入浅出。熟悉的体味伴着熟悉的叫声,迎来熟悉的松露臭。

    有人习以为常,有人心生不甘。

    于是那些人背起行囊,开始了生命中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也许这个世界足够广袤,总会有一方净土,能接受他们心灵的朝圣。

    然而,旅行的终点,其实是他们生活的原点。

    也许心中有了恶魔的种子,世间便无处不是地狱了。

    当他们回到以前熟悉的生活,又会开始日复一日熟悉的煎熬。

    只是心里多了一份犹如偷情之后的窃喜与不安罢了。

    你认为这种平凡,是幸福吗?它值得你去感恩吗?

    幸福可以用数字衡量吗?积极的生活与鸡汤鸡血之间,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行万里路,却不曾迈出一步。有的人睁着双眼,却活得浑浑噩噩。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

    他在熟悉的生活中,活成了陌生的自己。

    因为,他已经是一条狗,一条有着习得性无助的狗。当然了,狗是人类的朋友。

    盆小猪手绘《你才是兔子》系列之《三月疯没疯就被送进了疯人院但是他是兔子不是人》

    (二)谁动了你的无助?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我不反对去网上搜索答案。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网上搜索到的中文定义不够准确。

    下面是某百科给出的定义: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中国目前学界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重点放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所以,上述定义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这与多年前塞利格曼先生指出了中国应试教育带给中小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有关。学术界和网文界一样喜欢追热点抱大腿。

    视阈的局限难免造成范式的缺陷。因此,针对这一观点,本文给出下列几点说明:

    1.上述定义的主体模糊不清。

    习得性无助的主体,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人。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organism)的必然心理行为现象。

    有心理学家用除狗以外的其他动物,以及人,做过习得性无助的实验。老鼠的习得性无助最难产生。

    但是,当老鼠的逃离行为彻底被证实无效时,老鼠也会最终产生习得性无助。

    诚然,有些人的气质、个性、人格、“精神胚胎”所具有的特性,会让他们相对来说,更难以产生习得性无助。

    只是,不幸的是,再“强大”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也一定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2.上述定义对诱发原因描述不准确。

    “重复的”刺激不一定会造成生物的习得性无助。忍耐(endure)一词是更准确的表述。

    “失败和惩罚”的界定对象或许狭隘,且不足以准确描述主体心理状态。应该用厌恶/排斥性的刺激(aversive stimuli),且以痛感为明显特征。

    人类个体的差异,例如个性与人格类型的差异,会让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个体身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所以,对于这个人而言的失败和惩罚,对另一个人可能是失效的。

    因此,以“厌恶的刺激”这个以个体为主体的视角进行描述的概念,能更加准确的表达习得性无助产生的条件。

    3.上述定义夸大了习得性无助对行为的干预程度

    习得性无助不会强烈到让个体有“听任摆布”的行为的程度。它的作用,更为贴切的表述,是近似于被影响(likely be effective)的程度。

    因为“the organism often fails to learn or accept "escape" or "avoidance" in new situations”这一现象与“听任摆布的行为”根本划不上等于符号!

    习得性无助,更大的伤害,未必在于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心理状态,对个体的内心世界,或许才是真正颠覆性的破坏。

    对困境不采取逃脱的行为,这一问题,只有在困境出现时,才会暴露。

    然而,个体内心对自己在困境中的无能与无助的判定,却往往是持久而固定的。

    习得性无助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它让有能力的人活在自己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认定之中。

    太多太多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可以在习得性无助的温床上孕育

    (三)“都怪我”——其实不怪我

    那么,人类个体的习得性无助,究竟何以产生?

    Martin Seligman等人在论文《Learned helple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中进一步阐明了人类的习得性无助的发生,是人类“归因”的心理模式的必然结果:

    According to the reformulation, once people perceive noncontingency, they attribute their helplessness to a cause.

    当个体遭遇外界突发的、在他而言是不可控制的负面刺激时,个体会将自己所不能控制的这一事实,归结为外界的诱因,进而认为自己的无助,以及无能为力,是由自己以外的原因决定的。

    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么,这是否就是最好的“证明”?

    你愿意让你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就这样被外界“决定”了吗?在这一意义上,本文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一个消极的教条。

    难道人就应该屈服于此?

    究竟是谁动了你的无助,让它被安置在你心灵的深处?让它给你带来痛苦,让你对无助抱以更多的无助?

    是它们?是你?还是你的心理?

    当你哪怕是说“是我自己”时,你其实也不是真正在反省自己——你是在归因于你之外的、那个被叫做“我自己”的存在——他是过去式的你,而不是当下的你。

    其实,没有人会真正贯彻一种思想:绝对的归因于外,或是绝对的归因于内——这些,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可能“绝对”地存在。

    若是人将习得性无助归因于自己内在的无能,岂不是更加可悲?

    归因的心理活动,并不是习得性无助最根本的原因。

    归因的过程无法针对个体的差异在习得性无助时的反应做出合理的解释,归因的方式也会在具体的个体心理活动中呈现过于复杂的阐释以致于不适合作为理论模型。

    然而,这却向我们证明了一点:人类个体的心理活动,都潜在的,会归结于哲学式的、与外界和内在相关的、根本性问题;而个体的多样性会给予问题以丰富的演绎,并在演绎中调和着根本性问题的“绝对化”答案。

    孩子的世界追问原因,大人的世界只看结果。

    科学总是用“因为-所以”来求证。佛学讲“十二因缘”,然而有的人却误把“缘起因果”当成世间一切。

    从“因缘际会”看到的,不该是因果锁链的束缚,而当为因缘之中的无常与无我。

    (四)对不起,你不会“趋利避害”

    人应该怎样摆脱习得性无助,怎样走出习得性无助带来的心理困境?

    在这里,笔者先对很多人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说一声抱歉,它就是“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在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这是“理性人/自私人”假设能够成立的理论基础之一。

    诚然,人的本能,会驱使人的行为,即使本能不是行为的动机的全部内容。

    但是,“利与害”的标准却不是确定的、固定的、绝对的。

    依据对关于生物进化的材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趋利避害使生物的物种得以生存和发展。

    人类喜爱高热量食物是进化带来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却为许多人带来了疾病。

    习得性无助在本能的和条件反射的层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为什么人类求生的本能,趋利避害的本能,或者说“生本能”,没有让人在不利的刺激下,不停的尝试脱离的方法,而是让人接受不利的痛苦刺激的现状,无所行动?

    人面临着已证实的未知的、不受自己影响的伤害,会本能的维持现状,而不会去冒险,哪怕有逃离伤害的机会。

    因此,一般来说,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途径,可以参考下列方法:

    1.精神分析的途径:让习得性无助在无意识领域留下的伤害浮上意识层面。通过对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受挫机制予以合理解释和消除,重新评估自己走出困境、逃离伤害的能力。

    2.行为主义的途径:通过新的行为,为个体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以取代习得性无助就给个体的条件反射。用个体新的行为,向个体证明,伤害可以避免,困境可以脱离。

    3.人本主义的途径:激发自我认知与重构,暴露出习得性无助的经验与自我的结构的分歧,引导个体自我调节、自我提升的潜能,来消解无助感,进而走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困境。

    在上述途径中作用具体的心理技术,能对具体的习得性无助产生治愈效果。

    但是,我们不满足于此。

    习得性无助的根源,就只是“归因”,只是“本能”,只是突发事件的“不可控性”吗?

    难道人就应该被“本能”,或者某些心理机制支配,如同穿了鼻子的牛和套在磨上的驴?

    许多人并没有明显的被习得性无助困扰的症状。但是他们安于现状,在日复一日的熟悉环境中淡忘着曾经的习得性无助。

    然而,总会有那么一些刺激,引爆他们内心深处的、习得性无助的炸弹。

    他们活着,却已经死了。

    因为他们也许再也不会真正有强烈的幸福感,不会有实现自我的积极追求。

    他们如同行尸走肉,被啃噬,也在啃噬别人。

    他们的“灵魂”去了哪里?人,可有“灵魂”?

    是否,人其实本没有“心理活动”,就只有以神经活动支配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习得性无助是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吗?

    日复一日的熟悉,是现代人习以为常的无助。习得性无助随着社会心理境况的变化,不再无助得让人不堪折磨。

    接下来,我们将再进一步探讨习得性无助的内在因素。

    在这里,《从灵魂到是者》这一系列经过对传统思想典籍的重读,回归于现代人面临的生活问题。我们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在现代世界里打开“灵魂”与“是者”这两个范畴,并回溯它们的共通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易觉:生物学,哲学,心理学,盆兄的讨论涉及的面真广
        盆小猪: @易觉 易觉兄过奖啦😂
      • 翦梦:深刻,有种醍醐灌顶感觉,对照一下,似乎自已也有这种倾向:blush:
        盆小猪: @翦梦 谢谢啦~~周末愉快😀😀
      • AB774卢卢:喜欢。读之受益匪浅。
        盆小猪: @d5ac56bca774卢卢 愧不敢当啊~~您写的哲思小说很启发我🙏
      • AB774卢卢:你的文使我联想洗脑,虚假广告其实也是用洗脑展开的一种攻势,让头脑反复习惯,然后尊从。这种尊从,使你变得活着拿出实际上不该拿钱,(己经死掉地会出钱去)教育变革出来的商业运作,也是活着的人使死了拿出自己的钱去,让你化高仰的经济代价买来一章文凭。而干事情的是人。于是教育失是目的构架上的失败。网文界似乎也根上来了,日更多少多少千或万才算可合签约人才。鲁迅说写不出时别硬写。于是鲁迅在这种死规下自也就不合格于网文设计方针。
        AB774卢卢: @盆小猪 哲学是门很深奥的学问。打开其门我想要有质疑胆识。你的文就觉得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去思考现实,于是也关乎未来。哲学的“功利”是世界认知意义。
        盆小猪: @d5ac56bca774卢卢 谢谢您!一语道出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啊!正是奔着揭露洗脑阴谋去写的🙏🙏🙏
      • 希臘智術史:结构分明,读来顺畅,学习啦!
        盆小猪: @希臘智術史 过奖啦🙏
      • ebd639a42547:习得性无助也可以说是在陷阱里出不来的自怨癖,这种自怨发展下去,就是一种沉溺性的执着自恋,一生难以摆脱。此文让人醍醐灌顶!
        盆小猪: @炫彬 谢谢啦。。。其实我也在沉溺着😂😂😂
      • 叙尔:喜欢的好文章
        盆小猪: @若兰行歌 🙏🙏🙏谢谢您的支持~~~
      • 铁妩:小猪猪,太有学问!学习了一个“习得性无助。”
        盆小猪: @铁妩 😂😂😂铁妩姐过奖啦~~🌿🌿🌿
      • 南斗雨:盆兄,好久不见,写的好深刻,长知识了
        盆小猪: @踏阙璁珩 南斗兄好久不见😀😀😀
      • 岁月之河:哲理,绝对的哲理。👍👍👍
        盆小猪: @岁月之河 🙏🙏🙏感谢岁月兄😀
      • 米喜:快来表扬一字一字认真学习的我!“旅行的终点,其实是是他们生活的原点”。
        米喜:@盆小猪 应该是我谢谢你!我来你这里偷学了多少东西啊!
        盆小猪: @米喜 谢谢米喜老师👍👍👍👍
      • 眼睫毛眼睫毛:第一段 平地起惊雷
        盆小猪: @眼睫毛眼睫毛 感谢您的支持🙏
      • 独步炎凉:小猪哥好博学,喜欢那只兔子
        盆小猪: @独步炎凉 过奖啦~~~😀😀😀
      • Nico说教育:好文:+1::+1::+1:
        盆小猪: @穿拖鞋不跳舞的nico老师 谢谢老师支持🙏周末愉快~~

      本文标题:26.他人责怪你的无能,那其实是你曾经的无助:反思习得性无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yg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