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阅读本质 关注心灵成长1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19-08-03 12:52 被阅读153次
    回归阅读本质 关注心灵成长1

    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对文本单一、呆板的阅读:只有吸收,没有倾吐;只有理性的分析,没有情感的熏陶;只有简单的记忆,没有思考;只有赞美,没有质疑和思辩;只有呆读,没有以读导写;只有唯一,没有举一反三的联想和印证。这样的阅读往往会造成低效阅读,学习者丧失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缺失等等的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阅读行为呢?“不立则不破”,我们首先应该回归阅读本质,建立一种正确的阅读观,形成正确的阅读行为,才能够有效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一、关注兴趣、尊重独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体现了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其中“珍视”二字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重视程度。“珍视”是珍惜重视之意,不是一般地看待,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闪而过的灵感,更不能用简单的参考答案去匡正、压制学生的不同见解。“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它强调了个性化,它是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教师切忌用自己、教参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感受和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的切实体验。

    读书,特别是读文学的书,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甚至可以说,需要一种儿童的好奇心,因为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会给你打开一个新的天地——或者是你完全陌生的,或者就在你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突然有新的发现与开掘。在这个意义上,读书,读一本本、—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一次次的精神的探险。语文学习的乐趣正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即所谓攀登一个个的知识“高峰”的过程中实现与体味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唤起青年学生的体验生命热情,用饱含情感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沟通两条渠道:一条通向心灵,一条通向生活。心灵上相呼应,感情上能共鸣。

    二、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朱熹认为只有熟读精思,才能对文章把握得深透,才能准确牢固地记忆。“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引自《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

    朱熹不仅要求读书要“成诵”,而且在成诵的基础上还要反复诵读,而且是遍数越多越好。有研究者批评他的这种“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机械的读书方法,但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须“要死要活”,在精读方面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的确非常需要这种“死”,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语料,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的“半死不活”“走马观花”的读书方法是不利于语文学习的。潘凤湘教师的教学,经常用七、八课时学习一篇课文,效果很好。

    语文教学需要处理好快与慢、死与活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一目十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要在写作上得益处,非慢慢咬嚼不可。”(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54)

    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刻体会书中的意趣。“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目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引自《学规类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归阅读本质 关注心灵成长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rj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