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馆哲思健康养生
哈佛教授眼中的孟子哲学: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求取仁义之心!

哈佛教授眼中的孟子哲学: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求取仁义之心!

作者: 哲学诗画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11:07 被阅读43次

    哈佛大学教授眼中的孟子哲学是怎样的呢?看完下面的这些,你就明白。

    设想一下,提出一个计划去推进你的生活。你可能是一个刚毕业并怀有雄心壮志的大学生,也可能是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陷入困境的中年人。你可能在想是否要迎娶你的女朋友,或者你和你的伴侣正准备组建家庭,但又不确定如何使家庭与工作相协调。假如你开始了你的计划, 却再三受挫——你发出几十份简历却毫无收获,你的女朋友决定不跟你结婚并且要和你分手,你和伴侣有了一个生来就有严重疾病、需要全天候照顾的孩子。尽管你之前做了详尽的规划,但面对不可预料的现实, 你感到难以承受。

    在中国的历史来到战国时期时,儒家学者孟子认为是时候在儒学基础上建立一个新朝代了。尽管当时孟子已上了年纪,但他还是开始周游列国,向一个又一个的统治者游说,希望他们能听从他的教义并付诸实践。 多年以后,齐国的国君给了孟子一个显赫的官职,并且为他带来了 大批的听众。孟子毕生致力之事似乎就要实现了:他可以成为一位杰出君主背后的谋士,并且帮助他开辟一个崭新的、和平的时代。

    然而,不久之后,孟子看出齐王对学习自己的学说并不感兴趣。当齐王和邻国开战并且以孟子之语为战争做托词之时,孟子失望地意识到他的职责已尽——齐王只是利用孟子来让自己的侵略行为看起来符合道德,其实并不打算听从他的意见。而另行择枝而栖对孟子来说已经太晚 了,他将永远无法成为一位杰出君主背后的谋士,于是他离开齐国,回到了家乡。 孟子面对的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困境:一次令人失望的挫折已经毁掉了他为自己一生所精心安排的计划。他抱怨命运,责备上天。 但是,这段经历却极大地促进了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孟子认为, 我们在规划生活时认为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恰恰会限制我们。

    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决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是相信它是连续稳定的,还是相信它是不可预测、变化无常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再相信世界是有序和公正的,不再相信计划是通往成功之路,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呢?如果我们生 活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那么我们该如何制订计划,如何做决策呢?

    变化无常的世界 。

    当我们在为未来做规划时,我们倾向于假设未来是可预测的。当然,我们会在口头上承认生活可以在极小的范围内变化,没有任何事是确定不变的,但是,我们还是经常对那些与期望不符的事情感到惊讶。 当谈到如何生活的问题时,我们表现得就好像这个连贯一致的世界上有可以依赖的稳定事物一样,而这个假设会影响我们做出决策的方式。

    和孟子同时代的墨子也持有这样的世界观。墨子出身平凡,却靠自己闯出了一条路,最终建立了一个成员之间紧密联系的宗教性团体。他描绘出了一个任何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成功的公正社会。 墨子认为,社会在让人获得自身成长上的努力是失败的。墨子也相信,社会应当鼓励人们达到更好的道德状态。与孔子不同的是,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并不相信礼仪能够教化人,相反,他们认为礼仪是无意义的、程式化的,人们若关注礼仪就浪费了本应花在其他更重要的事物上的时间。他们认为真正重要的是真诚的信仰:在这个语境中,那就是对“天”(即他们眼中创造了这个世界的神灵)的信仰。

    墨子意识到了人们不会自然依据道德来行事,他们的情绪和私欲会成为阻碍。他坚信,社会应该推动人们追求合理的行为。这种推动力包括对善行的奖励(成功、钱财、名声)和对恶行的惩罚(失败、 降职、罚款)。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是非分明的社会里,努力工作便会得到奖赏,不好的行为则会受到惩罚,那么他们就会努力做一个好人。 墨子坚信,一旦建立起正确的奖惩系统,一个人人都能得到福祉的社会就能出现,那便是一个被他称为“兼爱”的世界。

    孟子思想与墨子思想之间的不同。

    孟子对墨子以上的看法持有极大的异议。乍看之下,孟子的观点可能让人很迷惑:对一个努力工作就能成功、有可信赖的是非标准、人人都能得到平等关爱的公正社会为什么要反对? 实际上,孟子的世界观与墨子的十分不同。

    孟子认为世界是反复无常的,努力工作不一定就能成功,恶行也未必会受惩罚。任何事情都没 有保证,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人们可以依赖和信任的稳定且包罗万象的连续性。正相反,孟子相信世界是支离破碎、永久混乱的,需要不断进行改变。只有意识到万事皆非稳定,我们才能以一种最广阔的方式来生活。 关于孟子学说的文集《孟子》由他的弟子在他死后编辑而成,里面充满了叙述细致的故事、对话和逸闻趣事,从而将孟子这个人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文字如此引人注目:它传递出一种认知,即人自身具有复杂性,而人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下,易犯错误意味着什么。孟子不是安详的佛陀,不是无私的耶稣。孟子不是一个平静温和的智者,他给人的印象是机智、雄辩、固执、自大并且性格复杂。他尽力追求善行,有时却连自己的理念也无法践行。

    对于墨子那种世界是由人们的行动而联系起来的观点,孟子感到十分危险。孟子认为依照墨子的理念永远无法形成一个和谐兼爱的社会; 相反,那会形成一个近似于巴甫洛夫式的世界,在那里人们习惯于去做那些趋利避害的事情。那样的世界将会是一种人人被训练成只为私利而 行动的状态:“我该做什么去获得我想要的东西呢?” 实际上,孟子认为,只有当一个人没想过这个世界上存在统一的奖惩系统时,他才会变得更有道德。毕竟,如果你相信有这样的体系,你就不会努力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你会为了让自己获利而行动。在他看来,墨子所谓的创建一个和谐兼爱的完美世界的宏大想法反而会导致一个充满了追逐私利者的世界。孟子担心,让算计之心塑造人们的行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比如,我们怎么会像爱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一个陌生人的孩子呢?

    如何做出正确的人生决策?

    即使在今天,我们做出的决策也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虽然我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大多数人都像墨子一样,将世界看作连贯一致的。我们完全清楚事情不会永远按照计划进行,但我们也倾向于认定社会运行有其普遍法则:如果你努力用功,你就会学习好;如果你受到良好的教育,你就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如果你与所爱之人结婚,你就会幸福地生活下去。

    通常,我们依靠两种模式来做决策,它们都基于一种信仰,即相信世界上存在我们可以依赖的稳定事物。首先是“理性选择”模式:我们是可以用大脑做出逻辑决策的理性生物。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列出利弊,权衡得失,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会认真考虑该上哪门课,是否要继续深造,或者去一座遥远的城市工作。 另外,我们还喜欢“直觉”模式,即:听从内心来做决策。比如,我们会随心决定去哪儿吃晚餐,下个假期去哪儿度假或者给客厅买什么样的沙发。 最后,大多数人会综合采用这两种模式。我们先做研究,之后还是会跟着感觉走。

    人生中的第三条路。

    孟子认为世界是变化无常的,因此他指出这两种决策模式都将让人误入歧途。如果我们相信可以仅仅依靠计算来做决定,我们会认为自己确实在做理性决策,但这些决策将会被无意识的因素所扰乱。这并不是什么新闻,大量关于决策的研究都证明情感会干预理性思考。 但这显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转而依赖直觉,因为直觉通常是未经思考的,甚至是自私的个人欲望的表现。

    孟子认为除了以上两种思维模式外,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我们可以不断磨炼自己的情感,使它与大脑同步工作,从而做出一些能打开未来局面的决策。我们并非生活在固定不变的世界里,不可能撇开情感,情感让我们能够把握每个情境的细微差别, 并加以应对。

    如果你和姐姐关系不好,那么仅靠一次突破性的面对面的谈心不可能改善你们的关系。相反,关系的修复来源于你做的许多小决定:如果她在不断激怒你,和姐姐交流时你会如何表现和回应。你可以将你的关注点放在你和她的日常交往上,发现影响你们交往的所有小细节(包括 她对你的行为的回应)。正如这个世界是不稳定的一样,你们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明白这一点,你就可以同时去改变这种情况和你们的关系,磨炼你的情感,借此让你的回应创造出更好的交往轨迹。

    请记住这个难题:你会怎样帮助困境中的朋友?通常来说,我们怎样回应取决于我们认为怎样才能在具体情况下给那位朋友提供最好的帮助。意识到情况的特殊性,我们实际上就是在以一种儒家的方式行动。

    大部分人都不会首先去思考理性收益和普世准则。 如果我们总认为一切都是确定不变的,那么我们就把自己限制在了某些习惯性的角色之中。比如,你认为自己属于有同理心的一类人,你就可能对直接的干预感到不舒服——即使你知道这才是此时你的朋友真正需要的。你可能会想:“我只要聆听就好了。” 但这样你就因为定义了“我是谁”而预先限制了你把握整体情况的能力,限制了你能给出回应的幅度,也限制了你所能表现出的善意。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

    为了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根据整体情况做出决策,你需要训练你的情感,你需要依据自我、复杂的情境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理解决策意味着什么。孟子相信,培养一种清楚怎样行动能导向积极轨迹的能力是建立起对复杂情况的全面理解力的唯一途径。他也相信我们生来就具备这样做的潜力,即善的潜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哈佛教授眼中的孟子哲学: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求取仁义之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vg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