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的第二个情人

作者: 赵莲贵 | 来源:发表于2015-06-23 09:24 被阅读644次

    长这么大,自认为是个爱读书的人,不敢说读了很多,也读了不少。

    说老实话,我读书的目的很简单——装逼。就是为了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假装文艺,然后抛出一个不知道从哪本被遗落在文学史的犄角旮旯的文学批评中看来的逼仄观点以显示自己多么的牛逼。有人说我就是堂吉诃德,他性子里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自觉不知觉地表演。但是,装逼也是人权的一种,更何况,在这种猥琐的目的的驱使下我确实读了点书。

    然而,问题就在下一自然段出现了:

    我读书真是纯粹意义上的读,简称纯读。读书的时候,大脑是空白的,什么都不想;读完了,一合上书,所有内容在瞬间被忘得干干净净,甚至有些长一点的书读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情节。这就坏了:本来是要拿书中的内容出去跟人哈哈逼、晒晒命的,现在全忘了——这个读书的破世界连我的人权都保证不了。于是我就常常怀疑——用一句很鄙俗的话来说——这些书是不是全读狗肚子里面去了。

    这一点,在外国名著上体现的最明显。那些大部头的小说,读的时候极度想睡觉,名字又极其的难记,等你脖子痛、后腰痛外加股骨头痛地终于看完这本小说才猛然发现:除了最后一页出现的人物和情节,其他的一切东西都在合上书的同时(就像合上一张大嘴)又被书一口吃了回去。于是在谈论《红与黑》的时候我常常说:“于连的第二个情人……”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读这些大部头的玩意确实没什么必要。写了几十万字,无非是要展现当时的社会并加以批判,可当时的法国社会跟我一毛钱关系啊?要说体会作者的行文风格就更谈不上了,本来就是个译本。译者的水平怎样暂且不论,杨绛算个好的翻译家吧,可她把《堂吉诃德》删了小半部去了,我们还嘚比嘚比地分析语言风格。看完一部书,我得到的东西说不定还不如《外国文学史》上的几段文字多,因为我常常思考不到那么深层次。

    所以,我感觉这类书,找个几万字的缩译本读读,了解个大概剧情,集中力量读一读关于它的文学批评会好一点。

    说了长了的,再来说说短的——诗歌。我是真正不会背诗,那种上课的时候老师一卡壳便叫起来救场并请还能救得很完美的人我真得很羡慕——他们怎么就能把那些玩意给记下来了呢?中学那会儿,只要老师布置背诵作业我的小组长就回头冲我笑,因为她又有零食吃了。那就有人要问了,要是老师检查或者考试时候呢?强记!考试的时候也一样,考五个诗词填空,我一般事先准备十句诗(中学的诗句填空是最好猜题的),一发卷子首先就做诗词填空。填空一做完,所有的又都忘了。

    但是我还是爱看那些诗词的书,因为可以增加词汇量啊。词汇量这个词用在英语上比较多,其实诗词,或者说古文,也是需要词汇量的。我不会背,但是我会凑啊,找几个意境差不多的词凑一块,照样唬一片——反正现在没几个人懂音律。

    上面说我读书就是为了装逼,但我绝对不是功利主义者:我最讨厌的书就是《XXX教你怎样成功》、《XXX的20条说话策略》这类的书,说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再引用些或真或假的小故事。我总是觉得这类的书太过功利:一方面主题功利,看书不应该是用来修养身心的么?书不是应该是个高雅的玩意么,什么时候变成了技巧说明书了?跟何况你还没有菜谱、字典什么的来的立竿见影。另一方面:还真有人信,还真有人买(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把它当故事书)。要是读一本书就能成功,就能说话有涵养,那些文学经典干什么吃的?这书出版商出的功利,读者买的也功利。

    最纯粹的读书并且从中得到点什么固然完美,但只要不是太过功利,有点猥琐的小目的也未尝不可。可是,我真的很想记住书里面的内容,去他娘的“于连的第二个情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连的第二个情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zs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