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节,女儿节,桃花节,中国古代情人节。
《诗经·溱洧》里曾这样描写,“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寥寥数语,竟将一对青年男女上巳节约会的画面勾勒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不得不说,此首诗歌里看似废话的对白,以及后面紧跟着的“相谑”一词,用得颇为巧妙,没有经历过的人着实很难懂得其中美妙之处,很难体会其中的况味。

记得小时候有次小姑父到我们家送节礼,不知为何,家里大人都不在,等我明白过来的时候,院子里只有我和弟弟,小姑父,还有站在堂屋门边的小姑姑。
小姑父与往日腼腆敦厚沉默寡言的样子大不相同,他面带红光,嘴里喊着我弟弟的名字,让他去给拿个板凳来坐,然而,眼睛却带笑,盯着我家小姑姑的脸。
我家小姑姑扭头看着别处,眼睛斜睨,用余光扫了小姑父一眼,也喊着我弟弟的名字说,“别理他,不用给他拿。”
小姑父也不生气,依然笑眯眯的,“不拿板凳,光站着,怪累怎么办?”
小姑姑啐了一口,“爱累不累,反正我不累。”
可怜我弟弟站在院子里愣了半天,到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傻愣愣地看了一圈脸色,然后又继续玩他的玩具去了。
我一边写作业一边想,怪不得小姑姑平时提起来小姑父就说那个“二傻子”呢,现在看来小姑父确实脑袋不太灵光啊,一个板凳,还这样兴师动众,自己去拿一个的话,早就坐下了,也不用喊累了,嗯,的确有点傻里傻气,也不知道我那精明的小姑姑怎么会同意这桩婚事的。
2
冬闲腊月,暖暖的阳光斜斜地笼罩着我家的小院,院子里欢歌笑语,那是邻居家的姑娘们聚集在我家做针线。
旧时农村的女孩儿,既勤劳又能干,能在田野里春种秋收,也能在家里洗洗涮涮,农忙时风风火火,闲暇时心灵手巧,在枕头上绣花,用麻绳纳鞋底,用青布和花布做鞋子,嘴里叽叽喳喳,手上五指翻飞,看上去就极美。
里面有个女孩手指翻飞,用白线和钩针飞快地织一条假领子,所谓的假领子就是用白线织的类似于衣领的东西,放在衣服真正的领子里面,一旦弄脏了,就拆下来洗涤,而衣服的真领口可以借此永保整洁。
她一边手指翻飞,一边低低的声音和我母亲说话,“他信上说下个月就能回来探亲了,鞋子我做了两双,鞋垫割了好几副,领子我得多勾几条,部队上出汗多,他好替换。”
我一边咯吱咯吱啃着绿萝卜,一边瞄了几眼她手里的假领子,雪白雪白长长的领子,垂在她的膝盖上,视线继续游走,能看到她长长的辫子梳得溜光水滑,半低着的脑袋,依然挡不住红霞扑面。
笨,我心里悄悄鄙夷道,既然知道部队上出汗多,还织白领子,好看是好看了,可是洗起来多麻烦啊。鞋子做的也太大了,饱鼓饱鼓的像小船,估计是用麦子楦好了,鞋垫还割,多麻烦,直接用线绗一双多省事。
那时做布鞋,需要先用麻绳纳鞋底,然后戴着顶针,拿着尖尖的锥子做鞋子,刚坐出来的布鞋,鞋面是塌的,不怎么漂亮,但是,穿个几次就撑出来了,也就有了鞋子的模样。不过讲究的人家会把麦子弄湿,填满鞋子,用湿麦子把瘪瘪的鞋子“楦”的饱鼓饱鼓的,等把麦子倒出来,鞋子已经楦得非常漂亮了。
“割”鞋垫就更麻烦了,从打浆子,找衬布,到找花样,缝图案,步骤繁多,手艺精湛,是用针挑着棉线缝出精美图案,最后用利刃一分为二,所以两只鞋垫的花纹是一样的,相互对称,唯一不同之处就是左右方向的区别。与其说是鞋垫,不如说是工艺品,没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是做不出来的。

3
《诗经·桃夭》这样写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在时光的洪流中,有多少美丽的少女,带着美好的希望,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了陌生的庭院,走进了一大群并不熟悉的人身边,将美好的年华奉献了出来,那么最后,她们的愿望实现了吗?她们幸福吗?
在她们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在这样桃花烂漫的三月,她们想起来的是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还是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她们想起来的是《诗经》里欢快的《桃夭》还是李商隐的晦暗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山有林兮木有枝,心悦君兮愿君知。
上巳节,愿所有的美好如愿而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