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芳华》是一个人的青春,一代人的芳华,那么我想《驴得水》便是一个人的虚无,一场闹剧的悲剧。
驴得水,一个被捏造出来领工资的人,一个虚无的人最后变成真的人,铜匠。从一个无知的文盲,变成一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的恶人,滑稽,可笑至极。
仗着特派员给予的权利,张牙舞爪,耀武扬威,从起初对张一曼唱情歌发展到恼羞成怒的报复和羞辱,人性的扭曲来得太激烈,反差之大,也或许有几分放大的作用。
裴魁山的角色倒是和驴得水有几分相似,对张一曼感情的发展亦是从喜爱到恼恨,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要毁掉,极端、偏激。
另一方面,他也是最现实中的人,一句“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吼出为自身利益争取的怒号。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当初来到这个学校的初衷不管是为了教育,还是为了生活,如今俨然发生了变化,或许是现实的残酷,生活的压迫,个人的无奈。
但是,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的活着?
「电影+」《驴得水》一个虚无的人,一场闹剧的悲剧电影让我觉得有几分悲凉的是张一曼的结局,闹剧中的悲剧,悲剧里的牺牲者。
当事情碰到瓶颈的时候,大家怎么不是努力找解决的方法,而是把一个女人推进坑里,最后故事发生扭转的时候,却没有人能为张一曼站出来,而是扭扭捏捏,掐媚装傻。
我始终相信张一曼的内心是清澈单纯的,即便表面看起来很大方爽快,可内心真实的想法,有谁懂?
电影两次出现张一曼给大家做好校服,准备拍照的场景,铃铛清脆的笑声,大家其乐融融,这一幕也是张一曼内心的渴望与稻草。
人们总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概本是同根生,互为本相,互为影子,分不清你我。
一个时代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前进,少不了的就是牺牲者,没有冲击就不会有革新,革新就不允许温水煮青蛙。
但是人性却可以,童年的善良、天真,少年的倔强、坚持,中年的顺应、掐媚,老年的无力、懦弱,其中少不了《杯中窥人》的道理,社会浸染人性还是人性被社会浸染,少不了两者的交集。
孙校长的自私,想实现自己成为“教育家”的梦想,却不惜造假,允许潜规则,不惜牺牲张一曼,这样的人真的可以成为教育家吗?
这跟利欲熏心有什么区别?
周铁男的存在也是一根赤裸裸的刺,枪声一响,周铁男死了,那个耿直的他死了,活过来的是一个学会看脸色看权利的怂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
没有谁对谁错,故事就是故事,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总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启发和感悟,哪怕一点点,或许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三观。
蝴蝶效应来的时候,你永远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回去过去,剩下的只有坦然面对。
我所理解的《驴得水》不过是一个虚无的人,一群缩影的主演,一场闹剧的悲剧。
校服做好了,枪声再次响起,影片也结束了。
「电影+」《驴得水》一个虚无的人,一场闹剧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