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防身技巧与误区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创业
博士生是弱势群体?面对梦想、我们真的只能选择逆来顺受吗?

博士生是弱势群体?面对梦想、我们真的只能选择逆来顺受吗?

作者: 自制力才是超能力 | 来源:发表于2018-01-15 09:53 被阅读233次

    半个月前,西安交大的在读博士生杨宝德被发现自杀身亡。原本已经掌握科学大门的钥匙、前途无量的一名博士,就那样选择了结束自己原本令人羡慕的人生。

    根据其女友的提供的证据显示,杨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长期面临来自导师的骚扰和压力。

    比如长期被要求负责导师的私人事宜,如同私人助理、保姆,干涉其私人感情。甚至在杨任劳任怨之下,相应的在学术研究上却得不到丝毫的指导和帮助。

    在和曾经硕导的聊天中他曾经提到:

    “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我开始变得恨不得每天谁也不见。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住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

    杨今年28岁,出生农村的他是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但是现在,他是所有关心他的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伤疤。

    事情发生到现在,各种舆论喧嚣尘上。最主流的声音当然是指责部分博导和硕导忘记自身根本指责,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和牟利工具。

    但也有部分人指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身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为何面对导师的无理要求完全不懂得拒绝,对于自己原本多彩的人生,为何会做出最愚蠢的一种。

    联想到另一起性质同样恶劣的事件:

    2018年第一天,旅居美国的华裔学者罗茜茜在网上实名举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导陈小武性骚扰。

    就在昨日深夜,北航官微发出了同报:查明属实,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撤销其教师职务以及教师资格。

    拒绝、反抗,似乎并不是没有作用。但是足足过了至少十二年才有人站出来,是的至少。

    而且受害者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儿童,是即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的、正处于大好年华的、接触和掌握这个国家最前言的知识力量的博士生!

    为什么就连这样一群担负着希望的人遇到问题都不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不能为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导师手中仅有的那一点点控制论文通过的权利?

    我相信不管是杨还是北航被骚扰的众多女学生,我想他们不至于不知道自己导师的“越界”。

    但是他们似乎是真的不懂得去拒绝。

    他们 害怕拒绝后得罪导师,给彼此的相处造成难堪对自己的未来造成影响,所以一味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和原则去迎合。

    他们迫于自己的苦衷,又习惯性的选择服从。可是一味地顺从就等于不断地将自己从高出放到低处,终有一天会低到有一天再也爬不起来。

    要明白,拒绝是一种权利。生活本就不容易,很多时候,你舍弃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却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们压榨,于他们而言,你所做的事都不值一提。

    你那么好说话,又有谁能体谅你?

    只有先学会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才能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明白哪些地方是不可以欺负你的,你才能获得自己的空间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为人生是一场大火,我们每一个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从这场大火中多抢救一点东西出来。你为了别人忍受,就没有办法抢救自己想要的那个。

    在杨看来让硕导失望,是他的错。可生而为人,我们不能只说抱歉。生而为人我们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学会面对、学会拒绝、学会选择和判断。

    就像罗茜茜,即使这次的性骚扰事件对她不能产生丝毫影响,她依然选择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因为这样做可能让她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但是不这么做她一定会后悔。

    所以她“决定不再沉默,要站出来”,为了学妹们也为了多年前的自己。

    我们也一样,要敢于拒绝,敢于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一辈子的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是并不能成为阻挡我们认清事实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的理由。

    《屌丝男士》里的饰演保健高级会员而大火的喜剧演员乔杉,有媒体人这样评价他的喜剧天赋:

    亲和外形与傲慢神情的反差,乔杉一出手,就能精确打击笑点。

    可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他不但毕业之后没有戏接,甚至连1000块的房租都交不起。他拒绝了朋友介绍的其他工作邀请,因为朋友为了刺激他说根本没人会请他去演戏。

    他开始下乡演出,一天演两个小品唱一首歌80块钱。央戏啊!这和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去当收银员有什么区别?

    但是他只要能演戏,从龙套一步步到主演,最终演到了春晚。

    我们都活在枷锁中,但阻挡不了我们生而自由:

    即使面临再大的困境我们都会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是别无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不是么?

    我们要做的,是放下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和焦虑。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们面临的不确定也越来越多。这种不确定是我们焦虑和恐惧的来源,因为在上大学之前,除了高考选择学校以外,我们基本上不会有太多关于选择的纠结。

    那时候所有事情都被「规定」好了,日子一天天的重复未来只是高考的另一个名字。但是在大学/工作之后,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无数选择的可能。

    众多的可能性让我们有了渴望,让我们不甘心回到最初的起点重新开始。让我们恐惧和焦虑,甚至想要逃避,甚至选择闭合自己的认知:比如放弃选择,一味地听从。

    可是如果不是这么多可能的选择,生活怎么会有变化,你又怎么会有如今的改变。放弃了自己的选择就犹如剧透了自己的人生,那样怎么可能会更快乐?

    我们要放下对原本的路径依赖,敢于犯错和承担错误的责任。

    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可是当我们一旦进入了某个路径(不管是好还是坏),就可能会产生路径依赖——就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生活惯性的力量和大脑省事的习惯让你不断自我强化,难以再选择「跳」出来。

    就好比我们都愿意相信老师,不愿意相信老师会骗我们会做坏事。

    因为我们的选择是有沉没成本的,你过去时间,精力甚至感情的投入,都会影响未来其他决定,很难再做出其他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我们过度关注眼前的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放大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当初让我们慎重再慎重的高考,回想起来恐怕没有几个人不是一笑置之吧?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最好」的选择,因为一旦选择了,你变永远不知道另一个选择会是是什么结果。所以,就算选错了又怎样?也许另一个选择更坏呢?

    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去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挑出现价段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精简选项

    我们都知道有选择比没选择要好,可是并不意味着选择越多就越好。就像我们过度思考的时候会导致我们迟迟无法行动,太多的选择也会导致我们无法做出决定。

    尝试相信自己的直觉

    每次我有什么事情迟迟无法做决定的时候,我都会选择抛一次硬币来决定。没错我会定好正反面,但我不一定会去按正反面的结果去做选择。

    很奇怪吗?不是的,是因为我更相信在硬币抛出后心里那个隐隐的期盼。不管落地后的结果如何,它都帮我确定了想要的选择。

    我们可能用尽了各种工具,到处咨询,搜集资料,明明从各种层面上都有一个最理性、原则上最优的选择。但有时候就是有一种不甘心,不愿意,有一个的声音在想要选择另一条路。

    只要这个选择不会伤害其他人,听它的吧。至少你不会后悔,管他呢。

    帮我们做出选择的方法那么多,可我们要的,不就是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徐飞_d476:我想说都有心自杀了,干嘛不拉着他的导师一起走。我现在想想当初读研那么顺利可能就是因为研一的时候饭局上一个同学问我学业不顺的话会不会寻短见,我说那我走的时候就把导师们一起带上。后来莫名其妙还得了奖学金😊
      • 阿群1986:所谓《羔羊的沉默》
      • 巴西哥:唉,国外也有这样的问题
        自制力才是超能力:@巴西哥杂货铺 可悲的是人们总是不愿意去相信制度
        巴西哥:@CEO周公子 那肯定的。还是应该有些制度保证的。
        自制力才是超能力:@巴西哥杂货铺 什么职业都会有败类的存在啊,问题是我们要敢于去斗争,要相信公平和正义的存在

      本文标题:博士生是弱势群体?面对梦想、我们真的只能选择逆来顺受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dr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