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579/a3be9db99ef4da04.jpg)
《道德经》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话说得好悲凉,原来我们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顶多就算一条“刍狗”。
各位,请注意啊,不要以为自己和狗在一条起跑线线上,“刍狗”并不是真的狗,地位比狗低多了。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别管那么多了,因为《红楼梦》的故事终于开始了。
除了一僧一道,第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是谁呢?
原文: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只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瞧,第一个人物粉墨登场了,姓甄,名士隐,是本地的望族,一流人品,小日子过得挺快乐。
全然不知道大悲剧即将发生。
而书中提到的与贾家世交的江南甄家也姓甄。
我猜测,作者就是再一次提醒,书中所写的“贾”家的故事,是发生在“甄”家。
书中故事基本是有原型的,是真实的,不过是没有用真名实姓而已。
刚出场的甄士隐就被作者安排做了一个梦,又梦到了那无处不在的一僧一道两位仙尊。
作者前面通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引出了“通灵”说,现在又杜撰了一个故事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用以引出爱哭的林妹妹用一生偿还对其有灌溉之恩的宝哥哥眼泪的故事。
So,那些说薛宝钗和史湘云是主角的各路人物,都可以再去思考一番了。
作者说得一清二楚,您还好意思争辩吗?
您可以喜爱某一个人物,但不能就因此而想当然。
呵呵,看来以前写书的作者是非常在乎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的。
要是搁到现在,这样“冗长”的开头,可能被韩寒批评为“他们会用两千字描写一颗树了”。
如果是网络小说这样写,读者可能都被吓跑了。
用网络编辑的话说,要在五十个字内开始写故事。
毕竟,社会变了,读者变了。
又出来一个姓贾的
原文:
“……隔壁葫芦庙内,寄居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
接下来,穷儒贾雨村得到了甄士隐的接济,转瞬而成为到任的“新太爷”,而助人为乐的乡宦甄士隐却“祸起”接二连三,先是女儿丢失,再是甄家受葫芦庙失火的牵连,“早烧成一片瓦砾场了”的故事。
真是世事无常啊,可是你以为这样就罢休了吗?
别忘了“天地”和“圣人”都是“不仁”的啊,别忘了他们都把人当“刍狗”啊。
以上都可以称为“天灾”,接下来又有“人祸”。
那啥,亲戚和亲人,竟然有时也那么得靠不住啊。
防火防盗防那啥……
不要那么悲观了,世上还是好人多了,不过增加点识人的本领还是很有必要的。
劫后余生,甄氏夫妇及家人性命还在,但又错投岳丈封肃,被封肃“半哄叶赚”而日益穷困潦倒,最后竟跟了一跛足道人“飘飘而去”。
甄士隐原本是姑苏富贵风流之地的乡宦,用现在古装电视剧中的常见的人物比喻的话,那应该算得上一个有钱的员外吧?
然而他先是女儿被拐,再是遭火灾牵累,然后又被岳父哄骗,落井下石。
我的个神啊,这种衰败的节奏,也太快了吧,心脏不好的人,轻易受不了啊。
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甄士隐跟了道人而去了吗?
况且甄士隐不是那等肥头大耳、好色猥琐的员外啊,人家是有节操,“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神仙一流人品”的当地望族。
作者在开头就奉上甄士隐这样一个大悲剧,是否预示着贾家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贾雨村转眼间飞黄腾达,是否又暗示着某些人因为能够更好地适应某些社会规则从而改变命运?
这是史前“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重演吗?
除了适应,来寻求一处立锥之地,别无选择。
娇杏在贾雨村衣衫褴褛之时回头两次,雨村想是得到了巨大的鼓励吧。
娇杏当时的心理活动,原文:
“……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
也许还有那些一丝丝的眉目传情,也是说不定的哦,结果在第二回就咸鱼翻身做了贾雨村的正牌夫人了。
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狗眼看人低吗?
如果娇杏看了贾雨村的穷酸样,恶狠狠地骂上一句,她的命运可能就要改写了。
娇杏的命运改变真的是纯粹的“侥幸”吗?也许吧,呵呵。
用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结束纠结且悲凉的第一回的阅读与感慨吧。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马上开扒第二回。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娇杏这丫头在贾雨村时运不济之时偶尔看了他两眼,却发生了一段传奇般的爱情故事。
娇杏的身影,从此深深存在于贾雨村的脑海里、梦里、心里和歌声里。
至从娇杏随甄士隐投奔其岳丈封肃,从姑苏搬到了大如州,巧的是,偏偏贾雨村
“……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
现又升了大如州的知府。
更巧的是,就在贾雨村抵达如州第一天,就碰到了在娇杏门口买线。
这是miboy逆袭成为高富帅,剧情反转迎娶灰姑娘的节奏吗?
知府看上了丫鬟,这样的婚姻难度应该不大了吧。
况且还有那个连自己女婿都要坑的封肃,见自家的丫鬟被当官的看上了,早就
“……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喜欢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又谢……”。
总会有读者在纠结,说如果红楼梦背后没有“故事”那还是红楼梦吗?
我想说,仅仅作者把女人当人,而且还认为这些女人“行止见识比出于我之上”这一点还不能说明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吗?
要知道那是什么时代?那时的女人不但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要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你看看娇杏,固然做了高富帅的二房,但有谁真正问过她的意见?她的意见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何其难也!
就是现在,男女平等,众生平等,也没有实现啊?
家长和孩子平等吗?
你有没有看到家长为了自己的所谓理想,或者打着爱的名义将意志强加于孩子。
老师和学生平等吗?
教师可能利用微不足道的权力寻租,而学生也有时恃宠而骄,威胁老师做出不应该的让步。
总之,很多时候,我们者习惯了互相伤害。
当官的和老百姓平等吗?
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野兽。
扪心自问,当你手中有权力的时候,你会不会挥舞着狼牙棒去敲击手无寸铁之人的天灵盖?
作者通过作品喊出的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声音,是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声音!
要知道当时的男人手里掌握着女人的命运,哪个男人愿意放下自己手中的权力?
你能想像奴隶主放下权力对奴隶说我们是平等的吗?
作者却说出了“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权力就是毒品,一旦拥有,绝不放手。
你有没有滥用过你的权力?
做人要诚实,想想再回答这个问题吧。
放到现在,娇杏算得上一个小三逆袭成功而又不遭人唾骂的励志的故事吗?
当然她不是小三,那个时代是允许纳妾的。
但是在清朝,这真的是“侥幸”,幸亏贾雨村有意于她,否则她也有可能像迎春一样嫁给“中山狼”而被活活咬死。
娇杏的故事,是她自己的幸运。
却也反衬出当时无数女子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就必须要和从未谋面的男人捆绑一生的悲哀。
而且,男人只要写一纸休书,女人就不得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