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联盟”两个字,好多三国迷都觉得很过瘾,期待一场场权谋大戏上演。
![](https://img.haomeiwen.com/i3243255/0c3345a48cec252d.png)
连着更了十几集,才缓过劲儿来:郭嘉早死,荀彧自尽,荀攸游离,满屏只剩杨修丁仪,连崔尚书这样的老实人,都不得不变身心机boy。
说好的联盟呢,军师们呢?怎么变成曹操霸气圈粉了?
即便司马懿生逢其时,曹魏人才凋零,至少还应该有一个国宝级大军师:贾诩尚在吧?
然而,贾诩同学根!本!没!出!镜!
文和粉丝已经哭晕在厕所,编剧怎么敢遗漏这样重量级的谋士?
后来仔细想想,编剧让贾诩消失,最大的原因应该是:贾诩太抢镜了。
用古龙笔下人物做个类比的话,贾诩是谋士界的李寻欢,从不轻易出手,但飞刀一出,例无虚发,招招致命。
《三国志》里评价谋士“算无遗策”的有:荀攸,贾诩,郭嘉,钟会四人,钟会据蜀叛乱,一败涂地,当不起这条评语。荀攸、郭嘉皆是曹氏旧臣,深得曹操信任,相形之下,贾诩以曹操仇敌谋主的身份投入曹营,一生屹立不倒,晚年尚能左右曹操立储,难度系数高出一大截。
曹丕曹植夺嫡时期的贾诩,已入暮年,谋策深长,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司马懿,则像阿飞,虽然锋锐无匹,但毕竟初涉江湖,真要斗起智来,哪里会是贾诩的对手。
打怪升级,得从野怪开始,上来就挑大龙,未免被拍死。所以编剧良苦用心,安排了杨修、丁仪做红蓝buff,并且将贾诩部分谋略转移到了主人公司马懿身上,比如曹操出征,曹植当众做赋,神采飞扬,众人赞叹。曹丕则是抱着父亲大腿痛哭流涕,要父亲保重身体,担心父亲安危。
这其实是贾诩给曹丕提到策略:
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这句话看起来假大空,但幸好曹丕悟出了贾诩背后真意:别人都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我关心你飞的累不累。
我严重怀疑,这句话贾诩是不是对曹植也说过,只不过这位才高八斗的建安才子,可能一笑置之,继续回去与杨修、丁仪厮混了。
这正是贾诩可怕之处:听了我的话,夺嫡成功,你会感谢我,即或不然,你也不会怨恨我,甚至最后牵扯出党争来,也没有丝毫可以令对手指摘之处。
而偏偏简单的这几句话,却是夺嫡的关键。
![](https://img.haomeiwen.com/i3243255/41eb8632f1781727.png)
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面对自己的储君儿子时,大概是这样一个场景:
我驾驶着兰博基尼,离家大概还有500米,正在减速,后面跟着一辆五菱宏光,虽然我知道不久你就要超上我,但你在后面奋力追赶,油门踩到底,咄咄逼人的架势实在令我太不爽了。所以我也踩了一脚毫无意义的油门。
人类的竞争心理就是这么奇怪。
真实的情形比这个还尖锐,因为储君将要从君主手中接受一切,权力,财富,名望以及时间,而储君野心勃勃,迫不及待要拿走这一切的样子,令君主实在太不爽了!
尤其当储君才能明显不如乃父的时候,君主的心情更加复杂。
这个时候,储君该怎么办?加大油门超越父亲么?拉帮结派巩固地位吗?大错特错。
这时候你会发现,贾诩之谋,才是最优解: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唯有不断以血脉亲情去抵消父亲的焦虑,嫉妒,才能化解这样的冲突。
曹丕登基后,贾诩被封为太尉,作为助其夺嫡成功的奖赏,事实上,贾诩还说了几句话,令摇摆不定的曹操下定决心,册立曹丕为王太子。
曹操就立太子的事情,问计贾诩。
贾大人皱着眉头,半天不说话,口中念念有词,搞得曹操很不耐烦,问贾公是在想什么呢?
贾诩若有所思道:“正在想袁绍,刘表父子。”
曹操哈哈大笑,终于下定决心。袁绍,刘表,皆因喜爱少子,废长立幼,以致集团内部倾轧,基业尽毁,曹操所亲见,贾诩寥寥数语,可抵十万铁骑,兵不血刃,就能攻陷曹操经营一生的城池。
![](https://img.haomeiwen.com/i3243255/5ae58762803a0264.png)
如果贾诩只是这样一个两面抛光,耍弄心机的人物,那也就值得国企中层干部们借鉴一下。但实际上,贾诩还有更值得人学习的,至为勇决的一面!
同时代杰出的军师谋士,大概从来没有任何一人像贾诩一样遭遇如此多的奇险,但也因为三次以命相搏的豪赌,为贾诩传奇的一生增添了万丈光芒。
早年贾诩因病辞官归故里,路上遇到了叛乱的氐人,这些乱军都是杀人越货的角色,杀起人来毫不手软,甚至可能还乐在其中。
贾诩与数十人同行,刀锋闪过,血腥气弥漫开来,同行人都瘫倒在地,不能言语。
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现在,就类似于出去旅游遇到了极端恐怖分子,准备拿众人斩首,大部分人都瑟瑟发抖,束手待毙,唯有贾诩有勇气做最后的挣扎。
他大声呼喊:“我是段公外孙,你们不要伤害我,我家必用重金来赎我!”
段公是当时镇守西凉的太尉段颎,手握重兵,威震西土,氐人思虑再三,不敢伤害贾诩,与他饮酒盟誓而去,而同行数十人都遇害了。
贾诩死里逃生,但他肯定没有料到,这一生中,他还要遇到两次以命相搏的危机。
第二次发生在初平三年(192年),贾诩是凉州人,而凉州最大的军阀,当时非董卓莫属,并不太意外地,贾诩加入了董卓集团,在董卓女婿牛辅军中做辅军。
初平三年,不成器的董卓被王允联合吕布诛杀,牛辅也死在乱军中,凉州军队群龙无首,乱作一团。而王允做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清算董卓余党。
当时凉州军队中,以李傕、郭汜实力最为强大,但听到消息,都战战兢兢,准备立刻逃亡。关键时刻,贾诩来了。
这一年,贾诩已经四十五岁,虽然在董卓军中担任讨虏校尉,但依旧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王允清算董卓余党,轻则政治生涯就此结束,重则性命不保。
他不甘心,决定放手一搏!
于是,他对李傕、郭汜说:
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
就是这番话,为贾诩背上了千载骂名,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傕、郭汜联络凉州诸将,得十万之众,反攻长安,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去了一个董卓,来了两个更残暴无能的李郭。
我不知道贾诩站在长安血流盈地的街道中,看着国家满目疮痍时,是否后悔,只知道他拒不接受李傕、郭汜册封,暗中保护了许多汉臣。
虽为自保,但他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的策略,却与曹操不谋而合,奈何李郭非其人,贾诩徒有安邦定国之策,而不遇雄主。
一直到贾诩五十二岁那年,他都逃不出这个怪圈:他辅佐的君主,从董卓,李傕、郭汜,段煨直到张绣,都成不了气候。
而对于一个东汉末年的人来说,五十二岁,几乎已经是一个快要盖棺定论的年纪。
天下人谈起他,只会说:看,他就是那个煽动凉州军队叛乱的毒士贾诩!一直到曹丕登基,加封他为太尉,孙权听到消息,还嘲笑曹丕:居然用贾诩为三公!
但他没有选择!生为凉州寒士,他没有选择,只能追随董卓;煽动叛乱,他没有选择,因为命悬一线;欲投明主,但他没有选择,中原军阀不会接受他这样一个凉州乱贼。
唯有一身智谋诡计,可以让他在这乱世生存下去。但他不甘心啊,他自信自己是那个时代第一流的策士!
所以,当曹操与袁绍的使者同时来到张绣营中,要拉拢张绣时,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袁绍,选择了曹操。
这依然是一次以命相搏,曹操虽然是雄主,但与张绣有夺婶杀子之仇,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时,因为曹操睡了他的婶婶,怒而复叛,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曹操本人也几乎被杀死,如此深仇大恨,换做常人想都不敢想投降的事。
但贾诩说服了张绣,再次降曹,而张绣对此毫不狐疑,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贾诩参与甚至策划了诛杀曹操的行动,二人本就是一条线上的蚂蚱,都在用生命做一场豪赌。
幸运的是,他赌对了,在曹魏的大舞台上,他终于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战略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3243255/c393c993535f4916.png)
接下来的表演,堪比一场穿越剧。
官渡之战,曹操问计贾诩,贾诩说,不要跟袁绍打消耗战,而要抓住机会出奇兵,结果曹军火烧乌巢,大败袁军。
赤壁之战,曹操问计贾诩,贾诩说,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曹操不听,大败而回。
渭南之战,曹操问计贾诩,贾诩说,好办,离间他们,结果马超韩遂相互猜疑,联军一夕之间,土崩瓦解。
曹丕夺嗣,问计贾诩,贾诩说,你好好当好儿子,剩下的我来办。
曹丕征东吴,问计贾诩,贾诩说,不要动武,先治理国家,曹丕不听,结果依然是无功而返。
其实不止,纵观贾诩一生,凡是遵循其建议的,全获成功,否则必败。
最出名的一次是刘表与张绣追击曹操,贾诩说别去,去则必败,张绣不听,果然灰溜溜逃回来。结果贾诩说,现在再去追,必胜!张绣将信将疑,果然大败曹军,从此对贾诩奉若神明。
所谓算无遗策,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