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啊,写作凡人哲语耽于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看到书名就让人昏昏欲睡的书,为什么值得一读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看到书名就让人昏昏欲睡的书,为什么值得一读

作者: 乐之读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15:36 被阅读4801次

​有两类书,也许会出现在人们的书柜里,但很少会出现在书桌上——认可这是好书,但就是不爱读。

一是哲学。这个词给人的第一感是:莫测高深。晦涩的理论,繁杂的逻辑,读来几乎毫无快感,反而时不时地会有智商被侮辱的感觉,何必受罪?

二是历史。虽然当年明月让历史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但终究不是正史。大部头的二十四史,史学大家的著作,都会让人望而却步。

最近刚读完都这本书——《中国哲学简史》——恰好同时具备这两个不受欢迎的属性。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这样的书,排行榜上找不到,荐书文章里看不到,平时闲聊也聊不到……而我却读得津津有味。

不过,说来惭愧。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了。前两次读,一次在大学,一次刚工作,都只读了开头几章,就在昏昏欲睡里把书束之高阁。

直到最近,再次硬着头皮打开这本书时,突然发现那些原本看不懂的、不理解的、感觉无聊的方块字的排列组合,竟然变成了闪烁着智慧光辉的知识的瑰宝。

这就是书和书的差别。有的书高居排行榜前列,开读时像是和美女约会,读着读着就后悔了,怎么选了游泳池来约会,卸完妆的美女……不忍直视。有的书恰好相反,主题冷门,识者寥寥。像是《演员的诞生》里的周一围,名气和外貌都被流量小鲜肉们碾压;可一演起戏,气场瞬间爆发,能让章子怡一秒变身迷妹。

所以,有些书,读不下去时,别扔。过段时间,再翻开,或许会有惊喜。

《中国哲学简史》,让我学到了些什么?


-1- 异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在于,思维方法的一正一负

图片来自于网络

西方哲学所用的“正”的方法,致力于突出区别,描述其对象“是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负”的方法,致力于消除差别,描述其对象“不是什么”,尤其是道家和佛家,在描述各自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时,用的全是“负”的方法。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和《庄子》里,始终没有直接解释“道”到底是什么,只说了“道”不是什么。

郭象注《庄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后人却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什么意思?《庄子》里所描述的内容,一旦以“正”的方法来解释,就无法体现庄子的原意。郭象的注,更像是借《庄子》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

佛家也是类似。禅宗直接说了:“第一义,不可说。”如果学禅宗的弟子问师父“什么是第一义”,是会被打的,这个问题本身是不被认可的,因为没有答案。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空性”。有人留言不停追问:空性到底是什么?“有”还是“无”?怎么可能描述不出来?如果描述不出来,说明就不存在啊。

其实在中国哲学里,这类“无法描述”的概念,并不少见。

我越来越相信,究竟的真理,是不可描述的。几个原因:

一是观察的局限,这是科学的角度。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明确地说:位置越准,速度就越不准;速度越准,位置就越不准——连位置和速度这样基本的信息都无法同时获得,谈何真理?

二是理性的局限,这是西方哲学里的荒诞主义的角度。比如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一切本体论都不成立,认识的不可能性是确认无疑的。再比如加缪,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理性的藩篱之外,是茫茫的非理性。所谓荒诞,是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必然会产生的冲突

三是文字体系的局限。人类的文字或语言,所承载和传递的信息,在量级上是很小的。更要命的是,在信息转化的过程中,损耗巨大。从作者本人的思想转化成文字,再从文字转化为读者的思想,传递两次之后,很可能面目全非。《庄子·外物》说:“不落言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时至今日,西方哲学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正的方法”所触及到的天花板,是本质层面的,靠逻辑推理和演绎归纳,都不可能突破。

这正是中国哲学的价值所在。中国哲学讲直觉,是因为智者们早早地意识到,“真理不可描述”,只能靠近。先框定一个大的范围,再通过“负的方法”,去掉其中不可能的部分,最终尽可能地逼近真理本身

英文里有句话:“Less is more”,少就是多。或许对哲学的终点来说,不够精确(模糊)反而意味着精确。真理就像是量子态的波函数,一观察,立马就坍缩了。

就此而言,我很赞同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应当从正的方法开始,而以负的方法告终。它若不以负的方法告终,便不可能登上哲学的高峰。”

然而,如果因此就说中国哲学凌驾于西方哲学,是不妥的。“模糊就是精确”的说法,仅限于真理终点附近的有限区域。如果离真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就天马行空地寻找模糊,求意会,求顿悟,只能是一无所获。

中国哲学的问题,一是缺乏逻辑推理体系,即西方哲学的“正的方法”,以至于起步和进阶都很难。对悟性不高的人来说,不得其门而入;对悟性高的人来说,又容易在早中期误入歧途。

另一方面,中国哲学缺少对认识论的发展,在讨论问题时,对主观和客观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说眼前的这张桌子,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幻觉的存在?中国哲学家们几乎从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只有佛家是认真对待的,而佛学来自于印度。名家和墨家曾以不同的角度对认识论有过贡献,但后世更多的认为这种贡献仅仅在口舌之辩的狭隘范围里有意义,而忽视了其在整个哲学体系里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同

读《中国哲学简史》的乐趣在于,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览中国各大哲学流派,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智者们思考的相通之处,感受以不同方式认识世界的殊途同归。既折服于智慧的恢弘和伟大,也增强了探寻真理的信心。

一是佛道儒之间的联系(注:这些联系只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想法,不具有学术的严谨性)。

儒家讲“中庸”。“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与道家所讲的“遵循中道”,佛家讲的“中观”,都有相似之处。

道家说“无我”。宇宙中万物本是一体,人达到与万物一体的状态时,就将超越有限而融入无限,享受到无限所给予的绝对快乐。“无我”,指的就是超越了有限而融入无限的终极状态。这种状态,和儒家董仲舒所说的“天人一体”,佛家所讲的“破我执”后的“无我”状态,不尽相同,但也相去不远。想要更直观地理解这种状态的,可以参考电影《超体》里Lucy大脑利用率不断接近100%的场景。

佛家说“无常”。“诸行无常”,意思是一切和合事物都在刹那刹那地变化。儒家的《易传》说:“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道家的庄子也说:“事物在不停地转化为别的东西。”在这点上,三家基本达成了共识。

孟子提倡的“养浩然正气”,认为积累善德是人最需要做的事情;这几乎就相当于佛家所讲的“积累福德资粮”。

墨家“兼爱”理论所讲的“为世界谋利益”,和儒家的“一个人如果不关心别人的完善,自己便不可能完善”、大乘佛教所秉持的“为利众生愿成佛”的理念,至少在方向上都是统一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二是东西方哲学之间的联系

例如,斯宾诺莎曾说:“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并减少由此而来的苦楚。”

用道家的话来说,这就是“以理化情”,通过明了事理来化解情绪。佛家说的也是类似: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杂含经》里说:

“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所谓“无明”,指的是无知,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得不正确,或认识得不完整——有情众生的苦迫,都来自于此。

例如,墨家讲“兼爱”,其实就是功利主义。早期墨家追求“对国家和人民有利”,后期墨家主张“人类对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经上》说:“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英国哲学家边沁认为:“道德的目标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边沁的“功利原理”,与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不谋而合。

再如,程朱理学认为,万物之所以各从其类,是因为“气”各依不同的“理”聚结而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着类似的观点。柏拉图认为:

“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也就是‘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柏拉图的理型论”,与程颐和朱熹所讲的“理”,不谋而合。


-3- 破

《中国哲学简史》,破除了一些我曾对中国哲学各流派有过的错误的认知。

图片来自于网络

道家说的“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叫人完全不动,什么都不干,听天由命。“无为”指的是:“不要以多为胜”。崇尚理性玄学的新道家进一步解释说:“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天赋的才能发挥出来,这在他就是无为。”

道家并不讲愚民。《道德经》里说:“古之善者为道,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里的“愚”,不是“愚蠢”,而是“质朴纯真”。道家说“无知之知”,不是让人直接进入“无知”的状态,而是必须要经过“有知”的漫长过程之后,最终达到“无知”的终点。

儒家所说的“知命”,并不是宣扬宿命论。《论语·宪问》里说的“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重点不在强调成败由命运而定,而在于鼓励人们竭尽全力,不计成败。

墨家并不只是一帮到处帮人守城的游侠。墨家在建立知识论和逻辑方面的努力,超过了古代中国的所有其他学派。

名家并不是一群油嘴滑舌的抬杠者。对“名”的思考,是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这是升华到了更高层次的思维。道家反对名家,可真正继承名家的,正是道家。

法家讲究通过“势、术、法”强力治国,看似与道家的“无为而治”背道而驰,实际上法家执政的目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恰与道家一脉相承。

再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者之间并不是迂腐古板与自由开放之争,而是柏拉图学派的实在论和康德学派的观念论所争论的核心问题:

“自然中的规律,是否人头脑中的臆造,或宇宙的心的创作?”


-4- 立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为什么要学哲学?

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为我们增进对事实的知识并无帮助。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里,哲学几乎毫无用处。

哲学真正的功用,在于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心智。这里讲的“心智”,指的是心灵和智性,与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反复提到的“心智的力量”并不相同。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中国哲学简史》里提到了四等境界:

第一等是天然的“自然境界”,随波逐流,能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即可。

第二等是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凡事讲利弊,求结果,以享乐主义为生活方式,以功名利禄为终极目标。

第三等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穿越功利的虚无,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第四等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超越有限,融入无限,追求“天人一体”的终极境界。

鸡汤书的任务,是让人从第一等状态中觉醒,进入第二等。干货书的任务,是让人在第二等状态里努力追求功利层面的成功。

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们达到后两种人生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可称之为“哲学境界”,这是其它实用类学科,包括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都无力涉及的领域。

再来,为什么要学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太阳底下,从来就没有新鲜事。我们正在经历的绝大多数事情,政治、人性、斗争、博弈……都曾在历史上反反复复地发生过。

罗振宇在卖他的知识服务产品时,强调过一点: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信息获取的速度是关键。言下之意,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新出现的信息,并纳为己用,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果真如此吗?知识的优势在于速度吗?

显然不是。除了少数需要查阅最新论文的科学或科技工作外,所谓新的“知识”,只是新的“资讯”,可以增加与他人聊天时的谈资,也有机会偶尔增加一些收入,但对于拓宽个人的知识边界,提升思考的能力,并无太大帮助。

知识的二手贩们,很清楚焦虑的人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对症下药,通过贩卖速成的方案,让人们找到通往功利终点的捷径。因此,他们并不关注知识,不关注本质,只关注“资讯”的变现能力。

真正的知识内核和本质,是亘古不变的。人类在通往真理之路上前赴后继,在科学和应用层面上获得了了不起的大成就,但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不仅毫无寸进,反而沦落到了只剩下给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们提鞋的资格。

那些失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的瑰宝,我们只能远远地仰视一番。如果还要说“知识的优势在于速度”,那得是多么的自大、傲慢和无知

图片来自于网络

当我们焦虑地在所谓学习知识的道路上狂奔时,放慢脚步,想想这条道路究竟通往何方;当我们翘首等待着所谓的新知识新鲜出炉时,稍停一下,想想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我们是否连门缝都没有打开过。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吧,你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豹师爷:确实不错的总结,这几个角度是高度概括,基本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点,佩服!
  • 李璟先生:太多太多人对此书毫无兴趣,其实也应该理解,正常人都不会去喜欢,而我这位不正常人已经研读了三遍了。 😂
    乐之读:@哲学学者 :+1::+1::+1:
  • Witty湉:乐叔实力果真不凡,前来膜拜。遇到这种内容翔实的书,我常感觉无力把控,想向乐叔请教,如何把大部头化为己有?
    Witty湉:@乐之读 谢谢:heart: 我觉得,我比较缺少的是联想,需要多加练习,再次感谢
    乐之读:@Witty湉 读、笔记、归纳总结、联想、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 952189e3a78b:請教你,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與《中國哲學簡史》應該先閱讀那本?
    乐之读:@解心 先读简史为宜
  • 江北客:乐兄这篇反复读了几遍,随喜补充几个观点(呵呵一孔之见)——

    《易经》中的易,和佛家的无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围棋大师吴清源晚年精研《易经》,曾经说过“退藏入密”这样的妙语,或者大概是说,研究《易经》的极致,是趋向藏密,即藏传佛教。

    另外中行老人在《顺生论》中似乎经常提到《中庸》里的这两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两句知堂老人也甚为推崇,在《生活之艺术》一文中说——

    “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和……人有禁欲的倾向,即所以防欢乐的过量,并即以增欢乐的程度……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和取与舍二者而已……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也就是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了……其实这生活的艺术在有礼节重中庸的中国本来就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如《中庸》的起头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照我的解说即是很明白的这种主张。”

    《中庸》里的道,和《道德经》里的道,应该也有掩映交汇触类旁通吧。呵呵,道可道,亦不可道也……
    乐之读:@江北客 希望今生有缘能得窥这境界:pray:
    江北客:@乐之读 嗯,显密圆融无碍。

    另止观双运,现空双运,这些概念,和“退藏入密”一样,哪怕只是听听,也觉得是极好妙极的。

    如《太阳照常升起》的最后一句,“可是,就这样想想,不也很好么?”

    呵呵。
    乐之读:@江北客 是的,老老头说的有理。
    藏密是藏传佛教的一部分吧,藏传佛教里,显宗和密宗还是并重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冲突,但到了阿底峡尊者和宗喀巴大师的时代之后,就显密并重了
  • 本无绝对:一,请问:哲学是否无关人类福祉(让人类尽可能摆脱束缚),仅仅是少数人自娱自乐的东西?如果是,就不用看第二问题了。二。如果不是,那么泛欧洲文明的哲学,和泛东方文明的哲学,哪个更有利于人类的福祉?
    另,
    一,哲学是否无关人类个体福祉(让个体更多的摆脱束缚),如果是,无需看第二个问题;二,如果是,泛欧洲哲学与泛东方哲学,哪个更有利于个体福祉?
    终极提问问:绝对真理不可知晓,那么,人类还需要追寻绝对真理吗?如果需要,用什么去追求?难道用一句“不可说”和一句“非常道”吗?
    乐之读:@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所以你的想法是哪里来的?你不上学,不读书,不参考别人观点,整天蹲在房间里“原创”出来的?
    你不信别人的观点,你的观点又有什么可信度?
    你不信别人的观点,又何必问我?
    本无绝对:@乐之读 我发现一个问题,你总是借用他人的话,难道你的大脑是别人大脑的附庸?!我不信任何人的话,任何人的话,无论其名气多大,无论其名言流传多广多久,我都要用我的观点来考证一下,因为自盘古开天地到人类灭亡,只有一个我
    乐之读:@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一,否;二,我答不了,这个没法一概而论。
    终极提问:没法知晓,但可以尽可能靠近答案,
    没法做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就完全不做了。
    胡适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又或者,你我明知最终会死,但也不会现在立马躺下等死。
    很多事情,即使徒劳,我们也都会去做
  • 西域冰雪:惊为天人🙏🙏
    乐之读:@冰雪伊人 谬赞了
  • 抄书的人:我正在和一个共读社读王东岳老师的《物演通论》
  • 8a5606202e64:作者博览群书!佩服佩服!
  • erxin2008:受益匪浅。感谢分享。
  • 海砂种花:看完你的书评我应该是没读懂🐒,没这么多读完的理解,但是中国哲学简史一点都不枯燥,很清晰挺喜欢的
  • fa5143304674:看完了小编的书评,突然想买这本书来读
  • 1dent1ty:1、真的学问一定是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的,因为知道不够完善,便不能言之凿凿。

    2、“不够精确(模糊)反而意味着精确”这让想起了中西餐做法的区别,中餐讲究少许、火候等,这都是很模糊的东西,需要经验;而西餐注重各种食材的重量、烹饪至多少温度停止等,这都是很精确的东西,不需要经验。似乎透过食文化也可看出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差异。

    3、N手知识贩子的存在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一手的东西对大多数人而言并没有吸引力。若是看N手知识贩子写的东西,对一手知识产生了兴趣而去溯源,也算是一件幸事。
    乐之读:@1dent1ty 说的有道理
  • 飘忽不定神叨叨:需要沉淀之后再蓦然回首,别有一番风味😂😂😂
  • 大山木查:作者没体验过如你所说的第三等和第四等。第三等,是超越了世俗,但无法融入世俗。第四等天人合一,是融入了世俗的。不然天人如何合一,大隐如何隐于世。
  • 一埝:四等境界!受教了!
  • 唐瞬:碰巧这么看过一点点。不过只记得最后那四重境界了。借乐兄此文重温了一遍。
    乐之读:@唐瞬 对,冯大师是英文写的,后来才被翻译成中文,算是冯大师《中国哲学史》的简版了
    唐瞬:@乐之读 同事买的书,顺手拿来一读。确实是大师放低身段之作。我记得前文介绍这本名作,原本是用英文写的,主要是冯大师向西方知识界介绍中哲的文本,最终变成我等的哲学普及读物了。
    乐之读:@唐瞬 唐大涉猎广泛啊
  • 蚂蚁的木屋:乐神的书评真烧脑
    想阅读哲学,常常掉坑里然后放弃了
    读乐神的书评,豁然开朗,拍案叫绝。
    乐之读:@蚂蚁的木屋 感谢捧场
  • 笃行客Arvin:看到是冯友兰先生的书,即使现在读不下去,我相信不久一定会没后悔自己买这本书
  • SobinWong:案头放了快十年不读完过一次,读完这个书评感觉要硬着头皮看一下。
  • da155b420448:解读哲学,最怕说成玄学,懂的人依旧懂,不懂的人也不会看了之后懂。
    乐之读:@一壶浊酒喜相逢 没有解读成玄学啊
  • 尐调:以前对哲学误解太深,今年才开始正式拜读哲学著作,感觉身边还有很多人对哲学有偏见
  • 小甄存钱罐:还可以
  • 爱清馨:《中国简史》,跟着有书读过,现在只记住了书名。看过你的书评,以后静下心来要再读一读。
    乐之读:@爱华馨 不要跟读,自己读的好
  • 23ec5f555e1f:看完,明白了哲学给人的作用
  • 白痴老猫:好文,受教了。
  • 米虫ly:是的,哲学类的书好像确实不大受欢迎。前几天我读的一本书特别喜欢,推荐给同事,同事问我?哪一类型的?我说了哲学后,他大失所望:joy:
    米虫ly:@刘亚臣 对哒:blush:
    刘亚臣:@米虫ly 这就是时间段,小孩子们都不喜肥肉,但老了才觉得肥肉最好吃……也象小时候,没觉得美少妇怎么有姿色,等自己长大了,才悟道,自己原先怎么没发现?
  • 若水_2017:理论体系完整,学习了!
  • 07fcbc1f5c97:冯友兰先生特别提倡了"天地境界"么?中国哲学里的天地境界很有问题,其所谓"自同于大全“应该少了"以为"两个字。负(否定)的方法无法建立有效的哲学体系,否定一种可能,往往还有是九种,再否定八种留下唯一大概比证明哪一种还要累,而不否定八种就选个作为肯定就更奇怪了。
    乐之读:@知者无惑 你说的“非此即彼”就是有问题的,用非此即彼的方法,能同时得到位置和速度的精确值吗?不能。说“否定完全没有意义”,太武断了
    07fcbc1f5c97:@乐之读 否定方式用在在哲学终点(起点?)也有问题,没有精确的证明非此即彼以前,否定完全没有意义,我印象里中国哲学从来不对边界做精确研究和描述,甚至词义都不确认,经常偷换概念,所以中国的学说只能叫思想,不应称哲学
    乐之读:@知者无惑 冯先生倒没有“特别提倡”,只是说到了这四等。负的方法主要应用在接近哲学终点的地方
  • 粉凉:第一等的自然境界,在这个不自然的体系里,反而是最难的吧
    乐之读:@岁的期望 这里的“自然”的意思不是那个“自然”的意思
  • 白马非马已成斑马:大品牌 大制作
    乐之读:@白马非马已成斑马 白马兄谬赞
  • 元宿周期表:认真学习
    乐之读:@元宿周期表 向元宿兄学习
  • 盆小猪:乐之读叔叔的书评永远是最棒的!
    结合佛学的立场,却不因自己的观点而改变书中本来的意味,旁征博引,让人叹服👍👍👍
    乐之读:@盆小猪 真心感谢盆兄一直以来的鼓励:pray:
    盆小猪:@乐之读 俺跟着别人这么叫的额。。。乐兄的文章一直都很触动人心😀🙏🙏🙏
    乐之读:@盆小猪 盆兄,咱们同辈,怎么成叔叔啦:joy:
  • 塔索:中国除了辩证法外 其他都是伦理学 哪来的哲学
    跟着楚乔走:@塔索 的确太多的处事哲学,可以归为“心学”,或者“思想学”,不适合归为哲学
    乐之读:@塔索 “哲学”二字并没有狭隘
  • 恺然:前排听讲:道家讲的愚和儒家讲的愚不是一个含义,道德经全面肯定愚,儒家基本否定愚。
    恺然:@乐之读 乐兄客气了。
    乐之读:感谢恺然兄点评:pray: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这本看到书名就让人昏昏欲睡的书,为什么值得一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ia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