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恶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論语·里仁篇4.6》當中所提到的最后一句,既:“我未之见也。”即:我没见过,或:我不曾见过……类似這様的话,《論语》中,记述孔子此种类型的说話,有多处。《論语·述而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我無是也”,可翻译、理解成:“孔子说:‘我没有這様做过’”。
《论语·宪問14.1》记载的:“子曰:‘可以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仁则吾不知也”,可理解成:“孔子说:‘我不知道他仁,或不仁’”,或:“孔子说:‘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达到仁’”。与《論语·宪问14.1》类似的,还有:“不知其仁”(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出自《论语·公冶长5.5》),以及:“不知其仁也。”(出自《论语·公冶长5.8》)和:“未知,焉得仁”(出自《論语·公冶长5.19》)。
可見,孔子并不避讳,说:“我不知道”。這是《論语》當中,我所认為的,孔子人格当中的一个‘闪光点’之一。说明,他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
道理是这样的。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出自《論语·宪问14.29》)“夫我则不暇”,就是说:“我可没有这样的闲工夫(去评论别人)”。這和:“我未之見也”,“我無是也”,以及:“吾不知也”……(皆出自《論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理是这样的。我没见过,我不知道,我没做过,以及:我没時間……孔子,真的是個“热情”的人吗。
我不这样认為。有人“不知而作之”(出自《論语·述而7.28》)孔子没有这様做,孔子有自己的思路……“子贡方人”(出自《论语·宪问14.29》)“方人”,简单说,就是:对人品头论足……孔子说:“我没時間”。别人問孔子,“某某是否有仁”,孔子常言:我不知道(他仁,不仁……)。对于,己在人生中所见到的事情,和所积累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論,即:“我未见力不足者”(出自《论语·里仁4.6》)也未敢下断言,是“绝对”的。孔子说:“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這一切的一切,起码在《論语》一書中,给出的线索,都说明:孔子,或者是一個务实,有怀疑精神,且能独立思考的這様一個人。
道理是这样的。我當然不能断定,孔子“是”甚麽样儿的。所以我说:‘或者’;孔子,或者是這様的……因為有上述的这些例子,等等。
這些只言片语,為我们描述出了,一个‘片段的孔子’。一個孔子的侧面。他首先是个:‘务实’的人,其次,他能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這點,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論语·卫灵公15.28》中,记述的:“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這十二個字,几乎成为了后世,人们在劝阻别人,不要去人云亦云時候的重要凭证,和引述了。既:“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不要轻易的,去相信众人的品味和喜好。
如果有必要的話,要相信自己的思考,和心。
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矣。這(既: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等)是反儒家的。道理是這様的。
因為儒家,就告诉我们,要:自己去‘想’,自己想,自己琢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論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不到他自己想弄明白,却不得的時候,就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無法明确说出来的時后,就不去启发他。這就是,孔子希望他的门下弟子们,能够‘自己思考’的,重要证据之一了。孔子,是能,且具备‘独立思考’之能力的人;同時,他也希望他的弟子,能找到,和培养自己这样的能力。
道理是一样的。务实的精神、怀疑的精神,以及最重要的:独立思考之能力,和精神,是儒家的:“三驾马车”。拉動我们儒家人不断向前的,不断的超越的,且历经两千五百多年,而不衰竭的,其實,正是这三种精神。
道理是一样的。务实,怀疑,独立思考(静思)。
1.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出自《論语·宪问14.13》)“其然,岂其然乎”,表明孔子虽然面对的是一个谥号為:‘文’的大夫,但依然保有怀疑精神。
这是即便在今天,也很难得的精神,与勇气。
2.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出自《论语·宪问14.14》)“吾不信也”,就是: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我不知道,我没做过,我没见过,我没時間……这都是《論语》当中,记述孔子说过的話……但,就像《論语·卫灵公15.25》所记载的那样……
3.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出自《論语·卫灵公15.25》)“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我想,這句话,便就是概括我们孔门儒家的,最好范例之一了罢。
而务实,怀疑,与独立思考,便就孔儒的:三驾马车了。
道理是這様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闰四月廿八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