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学习体会三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91天(加上打卡鸭21天),开始阅读第五本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第一章《教师的心灵》的《铸造我们的学科》、《教师的内心》两节。
铸造我们的学科
我们许多人都要服从一种要求,就是不仅通过与导师的相遇学习教学,还要求通过与具体研究领域的相遇学习教学。我们被引向这部分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对我们的自身认同和外部世界有启发意义。的确,不仅仅是我们找到了我们要教的学科——学科也铸造了我们。在我们与学科的命题概念和学科的生活框架相遇之前,自我意识只是处于潜伏状态,通过回想学科是怎样唤醒自我意识,我们就可以找回教学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有偏见的年轻人,通过接触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的人,学会了感激陌生人。回忆这件事情,卡普兰反思道:“在类似的时刻,我就会想到,学一门外语会获得一个成长的机会,获得自由的机会,从自己所接受的观念和精神的丑陋面中获得解放的机会。”
我感受到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永远是矛盾的,这使我陷入痛苦、有时候是自我瓦解的骗人感。但社会学的想象力理论及其所揭示的社会表里不一帮助我认识到这种矛盾是多么普遍,人们的情况大抵如此。欺骗人的感觉不再让我坐立不安。
当寻找我的自身认同和完整时,我找到的并不都是令人自豪的、光彩的东西。当我回想起相遇于那些形成和揭示我的个性的事物的时刻,才知道发现自我有时是让人尴尬的——但是它们也是真实的。当我承认在我的内心起作用的那些力量,而不是愚笨得任其破坏我的工作,无论在尴尬中要付出什么,我都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教师。
教师的内心
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暗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教师内心要说的不是应该如何,而是在说对我们而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我。
我们面对教学中两种最难对付的真相。第一,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
我们能够、也确实正在使教育成为纯外部的事业,强迫学生记忆和重复一些知识,却从来不诉求于学生内在的真谛——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一旦离校,再也不想读发人深省的书,再也提不出有独创性的见解。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有改变人的优秀教学。
第二个真相更让人恐惧: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
外部强制力量的工具偶尔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是并不能取代威信。权威、威信是来自教师的内在生命。从威信这个词本身的词义来看,原创是其核心内涵。权威、威信赋予给那些被认为是原创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生活的原创者,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扮演远远疏离于他们自己心灵的角色。一旦教师靠法律或技术的强制力量过活,他们就无权威、威信可言了。
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只要学生感兴趣,孩子们就很容易接受。如果不是学生自己想要的,教师即使累吐血了,学生也是学不好的。教育真正的最高境界,是发掘学生自身原有的动力和天分,学生是内因,老师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圆满完成教学的各项目标要求。
教育工作纷繁复杂,并不是老师掌握了高超的信息技术就可以胜任,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教师这一职业需要无私奉献,缺乏这种精神是干不好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要有从内心深处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并愿意为工作、为学生倾注自己一生的心血,才能真正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