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据说很污的性教育读本
前两天,有本小学教材,引发了网上的口水战。
那是本小学性教育教材《珍爱生命》。
《环球时报》评论,中国孩子终于有了一本令人骄傲的性教育教材。
但是这本教材吓到了中国的父母们,他们惊恐地觉得这本书太污了,会教坏他们的宝贝。
尽管它是北师大的一个教师团队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工作,九年的教学试验才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教材。
它试图告诉孩子们:男女哪里不同;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尊重不同的性取向;谋求两性的和谐。
没想到,它命运多舛,面临被撤回的窘境。
欣慰的是,能接触的主流媒体,态度几乎都是理性地力撑这本教材。他们一致认定这本教材三观正确,因为它只是在告诉我们的孩子们一个简单的真相:
我们都是父母性行为的结晶,而我们又该做好如何的准备看待这个世界上最简单也最复杂的两性关系,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
可惜,我们只看到家长们无限惊恐,他们希望整个社会为我们连同家庭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性的“真空”。因为他们相信只有闭目塞听才能引导孩子走向“纯洁”。
不看不听,真的安全吗?
看到这教材,突然想起来,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一个聚会,因为这个聚会让我发现:即使我的成长经历缺失了很重要的性教育,我依旧算是个幸运的人。
那天聚会,记得窗外是苏格兰的狂风暴雨,我们玩厌了粉红娘娘的游戏,其中的一个白羊座提议不如我们轮流聊聊性。我暗地里很欢迎这样的话题,因为这本来就是可以交流的话题,只是人生的30年,没有人会这样直接的打开所谓的“忌讳”。
让我惊讶的是,在座的女孩子们,无一例外的,在幼年时都遇到过来自亲人和陌生人不同程度的性侵。
丫丫说,在她小学放学后的某一天,她被带到了楼道口,强迫她摸他的下体。
Andy说,她的表哥在她还是孩子的时候,曾让她查看他的下体,还抚摸了她的身体。
这些黑暗的经历发生时,她们并不知道怎么去保护自己。这些都给她们留下来可能无法治愈的童年阴影。
我惊讶的看着她们,因为这帮丫头,平时看上去,都是活蹦乱跳,乐观可爱,有很明媚的笑容。
轮到我时,我居然安全稳妥的度过了我的童年,只在25岁时,见过一个没有攻击性的暴露狂大叔。何其幸运。
但我也深深为她们的经历难过,想想如果当时有一本可以在学校光明正大看的书,告诉我们,我们可能受到哪些方面的性侵害,那些埋藏在她们人生中不愉快的经历都可以避免。
而遗憾的是,在我们童年时,并没有这样一本书。
更遗憾的是,20年后,出现了这样的一本书,居然因为告诉了我们的孩子世界最简单的真相,给孩子们的父母吓地要撤回了。
不看不听,你的孩子真的能安全吗?
恐惧的背后,是无知和冷漠
在恐惧这本教材背后,大人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听长辈们说,以前的人很纯洁,现在,这个世界彻底的污了。
经历过我们父母的时代,对性的压抑变成了美德,这更是一种政治需要,禁欲的惯性让性成了洪水猛兽,于是我们对于性就有了双重标准。
一方面,食色性也。谁能不为其所动?另一方面,我们总是对其污名化。
就好像,我们对于中国的女人也有双重化标准。我们的文化认为一个女人关注性、对性好奇,就不是好女人。而一个男人,对性的关注就是正常不过的表现......
我们的性观念,折射在对于孩子的性教育上,也变成了双重标准:
一方面,不给予性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受到性侵、性骚扰意外怀孕等,又要严加指责,并不注重孩子们的心理治疗,耻辱感往往又让作为受害者的孩子们抬不起头,他们可能需要一直背负着这些伤害成长。
更不用提那占人群相当比重的性少数群体了。长久来,人们不听不看的态度仿佛也导致他们更多时候活在大家的谈资里。而他们自己,却很难在生活中正大光明的表明自己的身份。
还记得曾经上过的一堂心理咨询课,有一位40多岁的同学问:老师,同性恋是不是性心理问题?
而同性恋,早在1970年代,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非疾病,而只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
然而我们的孩子不知道,因为父母们不知道,大多数人不知道,因为大多数人羞于知道,大多数人宁愿选择不看不听,宁愿服从于偏见与恐惧。
于是,你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任何性知识的孩子,当TA发现自己的性偏好和别人不一样时,那是多孤独、茫然、无助的体验?
如果TA的童年有这样一本教材就好了。TA一定会更快乐、更释然吧。
然而,更多的是,我们的孩子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我们的父母认为那些表面的“纯洁”能保护自己的孩子三观正确的成长,但我们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儿童性侵案件的发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性少数人群面临欺凌或选择自杀。似乎只能责怪这个社会,对吗?
更重要的是,我们努力营造的性的“真空”,已经被这个信息时代瓦解。而缺乏正确的引导最后的结果,只能制造让人嗟叹的无知与隐含仇恨的恐惧。
活色生香,从来可爱
记得还是孩子时,妈妈禁止我看电视上亲吻的画面,我遮住双眼的手,总是有缝隙,控制欲控不住孩子的强烈的好奇心。
总想知道嘴巴和嘴巴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
也追问过父母我是怎么来的这一世界上最热门的问题,答案总是含糊不清,最后只能得出自己是捡来的这样的懊恼的答案。
甚至第一次来大姨妈,以为自己患了绝症。而我们的学生时代,甚至没有一本有图片的教材,告诉我,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男人和女人有什么不一样,我不懂,在两性的世界迎接我的究竟是什么。
而无师自通的性教育,居然来自香港电影,特别多亏了星爷。
那些香港电影里,有我们那个年代所没有的活色生香与精彩迷离,每个人都在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欲望,性不但不污,一本正经也未必纯洁,美色与性感能变成伴着车仔面一起吃的好味道。
突然想起,那座特别有温情的城——维也纳,那里有最可爱温柔的红绿灯。
男生女生,女生女生,男生男生,每一个路口,似乎都有惊喜。
而这座城,不单单有金色大厅,更有温情满满的负责性教育的红绿灯。
包容博大,如孩童般真诚,也是美妙的欧洲精神的一部分,是欧洲魅力的源泉。
不做作,也很正经。
我们避而不谈的,其实是这个世界最朴素的真相,我们遮遮掩掩的画面,其实切断了孩子们获取最正面信息的路径。
而我们的父母们,希望你们能明白,对孩子从小的正面的性的引导,能够帮助他们在成年后面对类似问题时做出明智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关注和陪伴。
不看不听,很危险。
而性,其实很美好。
网友评论
不只是性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