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荡》第三十二章

作者: 徐云喜 | 来源:发表于2018-02-22 23:41 被阅读134次

    老部荡第三十二章一一一

    玉交枝(曲):花鼓戏

    传承百载,喜今也荣登舞台。

    民俗故事人人爱,源于乡土题材。

    铜锣大鼓声声快,三生四旦花腰带。

    那边唱樵夫刘海,这里村姑掐菜。

    坐看台、站石阶,拍手叫精彩。

    恨你啊还不回、望穿我秋眉黛。

    学一曲十二郎,把生活的期待,自个儿巧安排。

    石首地处鄂西南,紧邻湖南岳阳的华容县,常德的南县、澧县、安乡,于是乡间的民族曲戏多有湖南花鼓戏的唱调,团山镇与茅草街乡曾有专业的花鼓戏剧团,条件好一点的村庄也有戏院的,可容纳上百人。

    沿着老家门前的老部荡往东南方向,经过红旗渠上的四门闸,往东直行两公里,有较富裕的村庄,名卫星,后改名为三字岗,该村背靠藕池河,每个小组都分有河滩,在夏秋涨大河水之前,可以抢收黄麻,芝麻,大豆,油菜,豌豆等农作物,有一定的额外收入,相对而言在我们老家那一方还算条件很好的了。

    据说很早前,卫星村就修建有戏院,在那个没有电视电影与网络的时代,戏院成了稍有文化涵养的老百姓的高档会所,因为去戏院看戏是需要交门票费的。

    此生以来,我看了唯一的一场真实戏曲《兰继子扮砖》,那时70年代末才刚刚分田到户,我是由父亲背着去卫星村看完那场戏的,也就四五岁的样子,但有几个戏景片段印象较深刻。

    应该是深秋的一个晚上,父亲同邻居李农超老大哥,与徐公讳上贵叔叔三人带着小屁孩的我,吃过晚饭,沿着沟边的杨柳树(老家基本上每条大路边都有沟渠,便于农作灌溉),提着马灯(旧时一种手提的煤油灯,有玻璃灯罩以防风雨),我趴在父亲背上,感到特别温馨与幸福,父亲很少像这样带着我出去玩的。

    《兰继子扮砖》讲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因母亲虐待嫂子与侄女,想把所有的家产全部留给亲生儿子兰继子一个人,兰继子的兄长去前线参军,父亲去外面做生意。因兰母与县太爷送礼,陷害其嫂子谋杀之罪,兰继子千里寻兄,只为嫂子与侄女讨个公道,后来其兄建功封候回家为妻平反昭雪,而其嫂义释婆母,故事得以圆满结局。

    此戏剧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情节:兰继子赤背光脚,跪在地上唱曲子,请求过往的路人搭救盘缠,哀婉处让人心酸,又使苦肉计,用砖头把头敲得鲜血直流,看戏的人同情他的大义与苦处,于是纷纷往舞台上丢硬币。那个演员摘下头上的草帽接得非常准。看到他自己捶出来的鲜血,我幼小的心灵大是不忍,父亲告诉我那是假的,是用红墨水藏在砖头上洒出来的,为求情节的逼真那么做的。

    只听父亲与大叔他们说那个演员的唱功到位,演技高明,我反正是看个热闹,到二十年后看电视上的京剧,才知道戏剧中的生,旦,净,丑这四大角色,大人口中的“三花脸子”就是丑行。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根据流行的地区,可分为长沙,岳阳,衡阳,邵阳,常德,零陵六个流派。家乡的唱腔是常德的流派,剧院的演员多是半农半艺型。

    湖南花鼓戏由花鼓大筒、唢呐、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其中《刘海砍樵》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家乡的中老年人,每个人都会哼几首花鼓戏,为平淡朴实的生活增添快乐的色彩。

    剧种声腔,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这四类。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活泼,小生风流洒脱。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在这唯美的诗句中引出“竹马”这个物品,原指小孩子玩的玩具,用竹蔑织成马头,后面拖一根长长的竹竿,小朋友骑在竹竿上,“驾驾”几声,两只小脚丫跑得飞快,留下一地的欢笑。

    家乡的习俗歌剧中,也是有“竹马”这个节目的,此竹马是用竹蔑编织的除了没有马腿外的整匹竹马,马头维妙维肖,周身用花布围着马肚,后扎有长长的马尾。竹马与三棒鼓(跳三鼓的一种简易改编),舞龙,舞狮,成为儿时乡村春节时的重要节目。

    玩竹马这个节目,主演浓妆重彩,有点像戏曲中的净行,站立于竹马肚内,用彩带前后吊住竹马,身穿锦衣,头戴花帽,手拿马鞭,旁边有个牵马的马夫,化妆成花脸,手舞足蹈,引导竹马的舞蹈路线。另外有四五个人分别打鼓,敲锣,击钹,还有二胡等乐器伴奏,一个竹马的戏班子便组成了。

    曲调有点像湖南花鼓戏的打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我还记得其中的几句“一出(呀)门来(呀)四霞(呀)关(啦)”“遍地(呀)黄花(呀)处处现(啦)”……

    我们村的竹马班子基地在郑大毛家,郑大毛郑小毛俩兄弟是主演,离我老家才三户人家。于是每到春节演出时,我们这帮小朋友便跟着欢庆的队伍一跑几个队,演出队伍到家门口,锣鼓一响,主人家赶快出来团团派烟,并放一挂鞭炮来迎接,快演完时会拿出利是表示一下,虽然不多,乡亲们倒也其乐融融。

    我们常会捡一些未放响的鞭果子,有火引的会找大人要个烟屁股点燃后“啪”地一声丢老远,没有火引的从中折断,然后围成一个圈圈,用烟点燃,“咻咻”那个火光烟雾四散,很是壮观。

    三十年过去,故乡的戏院早已不在,故乡的竹马也已远去,故乡的老人也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藕池河的水依旧潺潺,公路边的杨柳仍然依依,乡间,再也不见玩龙舞狮等民间艺术,而乡音乡情,盘旋于指间,根植于心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部荡》第三十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lt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