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设计私语读书设计
【大宝阅读】窥大师的设计人生

【大宝阅读】窥大师的设计人生

作者: 大宝频道 | 来源:发表于2016-11-23 21:43 被阅读159次

    说起无印良品,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原研哉,但是另外一个人你应该知道也必须知道,那就是田中一光,无印良品的第一代设计师,也是策划和缔造者。原研哉是从他的前辈田中一光手中接过了无印良品的设计大旗,慢慢让无印良品走出日本,为我们所喜爱。在《设计的觉醒》这本书里,田中一光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说了他这一生设计思考的觉醒过程。

    设计的觉醒过程,就是设计师在日常中对生活认知不断觉醒的过程,这意味着司空见惯的东西里也有大量值得我们去再发现的未知部分,“觉醒”是设计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设计的觉醒》试图提供的就是接近设计觉醒的入口。

    无印良品的思考

    无印良品在企划之初,并没有要专门推出低价商品的计划,只是稍微转换了视角从而发现了意想不到的视点,接着以此为新的切入点再继续进行深一步的思考。比如破损的香菇,或是鲑鱼头肉,用转换后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就可以发掘出其中新的可取之处,这样的思维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大部分商品的,于是,可能性便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无印良品有三个特征:“材料的选择”、“工序的检查”和“包装的简化”。在包装方面,我原本就对充斥在市面上的过剩包装抱有质疑,我自己一直都觉得日本的包装设计是包装过度、装饰过了头的。不了解设计的人,普遍会以为平面设计就是弄个原型定个颜色加个图案的工作,事实上,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是误解了设计的本意。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接点,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如何把握节制的度是考验设计师是否成熟的标尺。在一个包装过度,色彩过剩的环境里,我们去掉多余的装饰多余的色彩的话,我想反倒会是一个新鲜的景象,在这样的想法下,我们非常节制的控制了包装的设计的度,也控制了包装的选材范围,结果制作出的包装真的如我想的那样,在包装过剩的大环境里,反倒一下子凸显出来了,在社会上很快引起了共鸣。

    无印良品要重视的是专卖场的功能和气质,以及所要传达的“家”的气息。为了凸显气质特征,我们把天花板吊顶全都去掉,让那些管道和水泥构造直接裸露出来,货架和墙面尽量使用木材、石头等天然材料,用来摆放产品的容器也尽可能是纯天然和纯手工方式制作,就连放糖果糕点的篮子也专门到地方上去搜寻民间工艺品。

    将无印良品的产品摆放在如此生活气息浓厚、触感细腻的材料中,产品也很好地传达出了我们想要传达的思想,所以,可以说,无印良品的性格特征正式由这种材质感构筑而成的,而“无印良品”字标的字体和色彩正是真实还原了这个性格特征。

    我的二十一世纪

    十九世纪末,工业革命为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思想和艺术造成了尤为强烈的刺激,所以人们自然地将最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跨世纪产生的巨大转变上。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而在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

    二十世纪还是汽车、飞机、电视的时代。这使我们能够快速地移动,或是坐在一处就能触摸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信息。而这就是现代化。汽车在破坏着环境,飞机在削弱着不同文化的独立性,而电视则会使蕴含人情味的人类交流逐渐丧失。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二十一世纪的设计,将处于更多样化与更高科技的环境中,但同时,也走到了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价值观与标准的时候。

    海报的昌盛

    直到现在,海报依然是新品发布、仪式举办以及企业战略等所有活动的基本媒介,并作为视觉表现的主轴,超越了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而只要海报在企业战略中还占据着象征性地位,设计师就会依然以十足的热情去创作,从这一切中不难看出,海报会永远占据设计的王位。

    伸出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中,海报却一直坐在女王的宝座上,这就是因为海报在传达信息这一基本要求中始终蕴含着一条高度凝练的概念伏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如今的各国各地也就不会举办如此盛大的国际海报竞技活动了。

    文字与设计

    没有文字的海报是存在的,因为超越语言的“一看即懂”是视觉沟通的最终目的,但没有文字的平面设计,却总会让人觉得缺乏现实感。如果将文字编排看做一个独立的创作对象,那么出乎意料地,完成它可能比手绘创作需要更多的坚韧和个性支撑。这正是为什么在文字与设计的关系中同时存在趣味性与虚无感的原因。编排设计就是如此,在文字与句读的邂逅中迸发创意的火花,理解并挑战残留在它们之间的创造空间。

    在交流方面,图片虽然具有超越文字的能力,但其本身却没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可使文字语言却理所当然地在传达信息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如果重视文字的地位,那么它具有的社会功能自然可以使设计也具备更多的功能,如此就可以做出更美更具有独创性的方案了,然而,文字设计或字体设计却并非易事。

    图案与设计

    二战以后,“设计”这个词带有了现代开放的美好与光明,而计划于智慧的理性主义也让人们看到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未来。但实际上,“图案”这个词却还是会让人联想到封建工匠的手艺,似乎人们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就片面的停留在装饰技巧的层面上,而我的工作也曾被认为就是“做图案”而已,这使我感到十分羞愧。虽然这种想法至今仍未改变,但最近身边的氛围似乎已经有些不同了。

    大众化社会、批量化生产和过量的信息等所有的一切都在集团化处理。在这种环境之下,“设计”原本的理念变得越来越怪异。“设计”这个词似乎已经和简单随便的构想、前篇一律的模式、过分摆弄的编排联系在一起,几乎成了廉价与无知的代名词。而在这种现状中,那件京都站台上的和服却静静地体现出设计的真正内涵。它不是打着“设计”旗号制作而成的,而是源自传统文化中谦虚的思考和能工巧匠们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

    单纯化与设计

    在今天的设计环境中谈论“单纯”,似乎有点讽刺的意味。我发现向来一致存在于美学根基中的“单纯”,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了反主流的味道,特别是视觉设计这一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领域,在现代设计的合理主义失去了情绪,甚至连“现代设计已陷入了不沟通的地步”这种说法都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现代的“单纯”具有更直接的冲动与瞬间性。即使是在狂热的状态下,也有一些地方保持着清醒,它以直接的而不是虚无的方式给予人体以巨大的冲击。比如那些幻觉的、让人眩晕的美,它们超越了视觉的感官体验,让包含了感性、情念、理念在内的肉体五感直接产生共鸣,迸发出火花。这就是透明而干燥的“单纯”之美。

    缟与色

    缟的世界是斑斓多变的,无论如何也很难用一个样式来概括,它拥有无限的变换方式,方然,线条是构成缟的基础,但在日本,缟有时候更像是一个面的概念,原则上看,经线的颜色和数目决定了缟的宽度,但是只要稍微变换一下线的粗细、间隔,就会变幻出正花、反花等相当不同的效果。

    日本的色与缟完全不同,反倒是能够感受到那种西洋复杂的融洽之美。印象派画作的那种协调配色在日本的绘画和设计作品中很少见,用一个个细小的单位重叠组合来构成作品的手法,自古就是日本人不擅长的。而积聚力量,一气呵成反而更符合日本人的感觉。比如无法重来的书法、水墨画和日本传统乐器鼓、尺八等,从布局结构到气息运用,都可以体会到日本人这种即兴创作的本质。

    一个人的创想之旅

    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始于概念终于方法论,留下的是是实在的作品而非个人印记。设计师的工作其实是种不为人所知的幕后工作。即使在我亲手设计的商品或企业标志上,也并不会留有我的名字,一切都是在幕后默默地完成。

    设计绝对不能变成痛苦的工作。如果感到痛苦的话,就会深陷困境而不可自拔,而一旦有被逼迫的感觉,就容易钻牛角尖。如果能一边哼着歌一遍发想当然是最好的,做出的东西也会更有新鲜感。话虽如此,现实中却不可能每次都哼着歌就完成工作。常有临近截稿日还是束手无策的情况。在这即将陷入痛苦的时刻,就要拿出决断的勇气来试着扭转局面。这种类似于“火灾现场的怪力”也会让人出人意料的。

    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观察文化。我常对自己的助手说,“无论怎样,先去多看看的好的东西”。助手进入我的事务所满三年后,我就会让他一个人去海外旅行。不管是建筑还是绘画,尽可能多地接触真正好的实物,直到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东西感到羞愧,并充分浸染了这些实物的气息后再回来。

    如果从未尝过真正的美味,也就体会不出什么是难吃。而如果从未见过真正的没,那么自然也辨别不出丑。只是,这样的旅行一定要一人独自完成,万万不可结成团队。因为如果不是一个人行走,是吸收不到有助于设计的养分的。而越是单独行动,才越有机会更多地与人和物接触。越观察越会引发出新的兴趣,从而得到比较的能力。

    有正确的观察,才能获得反思的能力。而对我们的设计工作来说,“具有反思的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反思”与“创想”是直接关联的,这是改变视点的源头,我们平时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无论在怎样努力地奔跑,我们的脚也不可能离开地面。舒适和不舒适,孝顺和不孝顺,信赖和不信赖,在思考这两极对比之间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的过程中,灵感往往诞生了。

    只有努力用心观察的人,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灵感。而依靠团队来获得创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创新只能由一个人的脑中独立完成。所以海外的旅行,也只有单独一人前往才会有收获。

    只节选了书中若干篇章,想更多了解和学习大师的设计思想,建议好好读完全本。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由著名平面设计师朱锷翻译出版的,凡是朱锷老师经手的书,读起来全无翻译痕迹,能够全身心投入阅读,理解书中的思想,同时又有一种美的享受。

    关于田中一光:

    日本平面设计师,1930年出生于奈良市一个世代以“鱼万”为商号的商业之家。1950 年毕业于日本京都美术学院,后与人合作创办日本设计中心。1960 年成为该中心的艺术指导。1963 年成立了田中一光设计工作室。2002年1月10日晚田中一光因病抢救无效逝世,终年71岁,终身未婚。

    以上内容是对《设计的觉醒》核心内容的整理和提炼,想要更进一步学习,鼓励大家去购买正版纸质书籍,真正收获知识的价值远远大于书籍本身的价格。

    本文内容出自《设计的觉醒》,由本人整理推荐,转载请提前联系告知,否则必究。


    关于大宝(我本人):

    互联网领域设计师,跨界于广告、创意、工业设计、用户体验等领域,喜欢潮流,本身却很土,定期写文,欢迎提出你感兴趣的设计、艺术、创意等话题,试着做一个书写设计来影响你的人。

    欢迎关注,阅读更多原创设计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宝阅读】窥大师的设计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yv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