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关键帮助》是李跃春老师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敏感期所要面临的方法介绍,以及对于孩子早期成长培养的一些建议。
第七章讲的是教育的误区,所谓的误区有四点:
第一点是对自由的误解,第二点是如何构建原则,第三点是何时给孩子自由,第四点是不能给孩子自由的12方面。
我们先从第一个点来说起,自由是什么?
《肖申克救赎》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鲁迅说: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电影台词所说的额自由是身体的自由,来自对监狱外的自由呐喊;
鲁迅所说的自由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叔本华需要的自由是内心的自洽程度。
每个人都有他内心对于自由的解释,作者对于自由的解释是针对孩子发展所需要的心灵和身体的自由。
作者举例《追风筝的人》中两个小男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的成长经历,来阐述所谓的心灵自由其实是:
1.阿米尔有一个富有的父亲,可是他的父亲从来没有给孩子心灵的自由,多少次当面指责孩子,对阿米尔深深地厌恶,因为他给了孩子很多的期待,当孩子没有满足他的心里期待时,他就会愤恨地指责他。
在父亲的心里阿米尔是不被爱的,无论阿米尔做了什么都不能讨好要求高的父亲。在面临哈桑被侮辱和殴打的时候,他只想保全自己。
阿米尔成为了他从小讨厌的那个人。
奇葩说里曾经讨论过为何我们成为了那个我们所讨厌的人,因为我们从来没被给予过爱的温暖,我们渴望得到的那个人没有给我们,就只能默默地成了那个人。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关注度也就是内心的自由如果足够,安全感也就足够,依恋关系就能稳定。
如果孩子无法得到,他的力量又很微弱,那么他就可能到处碰壁,四处逃窜,以至于长大后开始不停地向外索取,去寻找安慰,去寻找依赖。
这不禁又让我联想到民国女子萧红,在她的一生中,都需要依赖男人而生存,究其原因或者是苦衷是因为母亲早逝,父亲疏离,继母无情,她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爱和归属,所以长大后她没有力量存活下去,只能去依赖那些男人,也许她也恨过自己,恨过那些男人,可是她最终也是没有追到心的自由。
2.哈桑的所有一切都跟阿米尔相反,没有足够的物质,太穷没办法上学,却有一个爱他的父亲。哈桑的父亲是个正直勇敢的男人,从小给予哈桑心的自由。
最近娃在幼儿园也是各种“捣乱”,虽然看过了不少的育儿书,但是对于心灵自由的界限,总是那么模糊。你会发现当我们期待太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很失望。就像昨天一个姐姐又在为孩子晚睡而愤怒,她虽然内心是愤怒的,却还要装作镇定地去面对孩子。
我突然感觉我自己也是如此,这段时间,我的内心挺焦虑的,可是表面上,我依然是装作镇定自若。
也许就是这样的焦虑,情绪不稳定,孩子的内心感受到了变化。
记得《pet父母效能训练》中第一章就是讲到我们如何去做个真实的父母,不要让自己内在和外在进行分裂,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内在焦虑,同时也会给予孩子很多的不稳定的内心自由。
但是给了心灵的自由,同时也要伴随身体的自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提出要制定一定的规则,给予孩子一定的边界,并且不用权威和压制的手段去强迫孩子遵守,才可以将自由在身体和心灵中来回自由。
关于建立边界,我很有发言权,在我们家里,这个边界似乎都是模糊的。由于我们家是婆婆、奶奶、我和爸爸轮流带娃,所以很多规则都是各自去确定的,这样的混乱,就会给孩子带来焦虑的痛苦,他不知道哪个才是标准,就会陷入混乱不堪当中,甚至为了去维持内心的稳定去找机会破坏身边的环境。
因此我们得知了孩子的身心自由需要做家长的我们,做个真实的父母,看见孩子的问题,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稳定的有边界的爱。
下一篇我们来讨论如何构建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