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春秋藏书馆人物心理
爱德华·霍普:穿过时代的光 照进孤独的窗

爱德华·霍普:穿过时代的光 照进孤独的窗

作者: 辰夜集 | 来源:发表于2017-08-13 10:09 被阅读366次

              在某一个时刻,在看爱德华霍普简洁、安静和寂落的画作时,就好像是在阅读那些情节寂寥的小说,会想起卡夫卡,雷蒙德·卡佛。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却都在表达着某些相似的,关于现代人内心的隐秘情感。这些情感可以感觉到,但朦胧模糊,无法言语,而这些作品平静而强大,如果遇见,“似曾相识”之感往往会立即涌出。

    夜鹰

               1942年,爱德华霍普最著名的作品《夜鹰》(Nighthawks)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深夜的咖啡馆日光灯明亮,街道上有大块透明玻璃窗所投出来的光影,画中的四个人,虽共处一间咖啡馆却各自独立,背对着画面的人坐在吧台前的圆凳上,一对男女似乎沉浸在各自的世界、而服务员的眼光却投向无人的远方。街上的空荡更显得这四个人的孤独。

            街道深沉的用色与高亮度的室内光线形成高度反差,构图呈现锋利锐角和浓重阴影,传达出一种紧张感,通过光影二者的结合,赋予画面隐秘的情节性和丰沛的情绪表达。静寂,让故事如暗流一样涌动。为什么在午夜这个时候,这些顾客孤独的坐在咖啡馆中?为什么这些人不说话?为什么他们会在这里出现?一定有什么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但那到底是什么呢?好奇会害死猫的。

          此时的霍普,就像以旁观者的眼光窥视着整条街道以及屋内的一切。而他,既是画框之外的画家,也是画中藏在黑暗里的夜行者。独自行走于冷清街道的他,一样是孤独的存在。

           这幅作品成为后续无数的艺术家再创作的灵感来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全国上下一片萧条。这一现实极大地震撼了那些把目光投向欧洲的美国画家,一大批画家把目光逐步投向美国本土。作为现实主义画家之一的爱德华·霍珀,独辟蹊径地最先把笔触伸向了美国公众最为真实的内心。空旷的土地,清冷孤独的街景,孤寂的男女,浮华掩饰下的空虚,内心的失落。

    路边旅馆

            三次游历欧洲之后,爱德华霍普远离当时欧洲瞬息万变的绘画潮流,以及活跃在美国的抽象主义,一生致力于美国本土绘画特色的开创。在此之前爱德华霍普被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和德加的绘画吸引,而此后荷兰大师伦勃朗的画作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管爱德华霍普是否被后人称为“垃圾桶学派”,他的作品中还很容易找到古典主义的元素。相比印象派作品的色彩往往色相相近、亮度统一,霍普的色彩则高度张扬,他省去了印象派中环境色互相影响的刻画,加强了色彩的对比度,呈现了更具戏剧性的效果。

             阿兰·德波顿在他的著作《旅行的艺术》里有不小的篇幅阐述过爱德华·霍普的画作。他说在这些作品中,孤独是最常出现的主题。作品中的人物通常看起来都远离家乡;他们孤单地坐着或站着,在旅店床边上读着一封信,或在酒吧独饮;他们在行驶的列车上凝视窗外,或在旅店大堂捧书默读。看上去他们多愁善感,若有所思。他们也许刚刚离开了某个人,或是刚被某人所离弃;他们漂泊四方,居无定所,寻找工作、性和友伴。往往是在夜晚,窗外漆黑一片,人们可以感觉到他们置身开阔的乡村原野或面对一个陌生城市时的恐惧。

          “  夜里不睡的人,白天多多少少总有什么逃避和掩饰的吧。白昼解不开的结,黑夜慢慢耗。”“这些平常的卑微的不起眼的琐碎日子,就这样成了永恒。 ”雷蒙德·卡佛小说里句子很配霍普的画 。诡异的采光描述的是平静下的暗潮汹涌,是浮华盛宴后的落寞寂寥,也是现代人的存在主义困局。

    《德州巴黎》剧照

            霍普有种捕捉现代性忧郁的天才,但他并没有在画作中做额外的渲染。相反,他只是冷静地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无比写实的画面。他是很多现代主义电影大师的灵感源泉,也是解读现实主义影像时怎么都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德国导演Wim Wenders的电影构图深受Edward Hopper的影响,在著名电影《德州巴黎》与《柏林苍穹下》中都可以找到霍普式的构图。相似的取景与光线隐晦地暗示了绚烂表象下的虚无与苍白。

             当观者丰富的感受和抒情一旦达到画面,便会形成冰冷的反差,这种感性与理性间的交织和冲突构成了霍普独特的风格。“爱德华·霍普画作里的集体寂寞,描绘的是荒凉,却不令人感到凄凉。因为它们回想我们心里的哀伤,减轻观者被忧愁迫害、围堵的感觉。”

    阳光下的咖啡馆

            希区柯克很好地抓住了霍普运用光影增强画面感染力的精髓。如果仔细观察电影《后窗》中的阴影,会发现,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演员身体的阴影总是能违背光线在自然中的规律,投射在身后的墙上,而这种效果显然是希区柯克有意为之。正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所说:“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事物,远没有藏匿于窗户之后的事物来的有趣。”他的补光使每道阴影都像霍普画里表现得那样锋利、热烈,产生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气氛,在视觉效果上令人难忘。

    电影《后窗》剧照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也认为,无论是居于室内还是室外的人,窗都像是一台摄影机的镜头,是建立起空间内外对话的渠道。光是不可被直接绘画的,这就像摄影机不能直接拍摄空气和风一样。但艺术家可以用绘画和影像呈现出光的形式。霍普对窗的理解,亦如柯布西耶所理解的如摄影镜头般的存在,它为观者创造了一个偷窥式的角度。

           不同于电影,绘画中的画面是静止的,但霍普的作品却给人一种流动的故事感。这就好像,你相信自己只要凝视地足够持久,就能看到图中的人物可能会动。他的画让观者不由地展开想象,将思维放诸画框外的世界(空间)和事件发生前后(时间)。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情绪。”马丁·塞利格曼曾说过“20世纪50年代是焦虑的时代。这种情绪基调是弗洛伊德奠定的。他亲眼目睹了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在顷刻间土崩瓦解,而新世界又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当旧的价值体系被破坏,而新的还没建立起来时,那个时代就会充满焦虑和不安。”时代是轮回的,孤独、自由、死亡、生命的无意义,是存在主义关注的四大问题,何尝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

    海边的房间

            霍普画作的中心不是空间,也不是人,而是人与空间的关系,和空间投射在人物身上的表情姿态。这里面包含的是有关时空的记忆。开放的公共场域本应提供给人们交流的纽带,但在霍普的笔下,你会看到完全相反的结果——空间的开放反而凸显出完全不同于“独处”的孤独感。人群有人群的热闹,“我”有我自己的世界。

        什么时候我们会感到时间的虚无呢?

           面对霍普的作品,观者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时空失落感,因为永远无法到达主题存在的空间。你试图进入,进入的只是可供遥望的空间,视线依旧深远,自我仍旧无法捕捉。这种“空镜”感,仿佛成为了某种城市影像划痕的放大,让观者深入关注到人和城市的情感,体会不再日常的感受。

       

    爱德华.霍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gio33:我就是读了旅行的艺术,对爱德华·霍珀喜欢得不行
      • 71367e852dec:拥挤的城市最荒凉,耀眼的阳光最寒冷,那些街头巷尾、明窗净几内悠闲端坐的,是一所所透明的城堡

      本文标题:爱德华·霍普:穿过时代的光 照进孤独的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ks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