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之一:两个完全不同的继承人

作者: 南史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7-12-22 22:44 被阅读51次

    《资治通鉴》记载的第一个故事叫做“三家分晋”,那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403年发生的事,晋国的三位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至此,存在了七百多年的晋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韩、赵、魏三国横空出世。

    其实,早在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时期,晋国被分裂的命运早已注定。众所周知,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19年才得以回国即位,上台后建立了“三军六卿”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世卿相继把持晋国朝政的格局。

    后来,范氏、中行氏两家在斗争中败下阵来,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家,其中,又属智家的实力最为雄厚。可为什么最后却是韩、赵、魏三家笑到了最后呢,这还得从智、赵两家挑选接班人开始说起,《资治通鉴》对此做了记载。

    当时智氏家族的大当家叫做智宣子,他想立儿子智瑶为继承人,于是就征求家族中一个叫做智果的意见。智果说,智瑶这个人有5个优点,一是有颜值,”美鬓长大“,二是有功夫,“射御足力”,三是有才艺,“伎艺毕给”,四是有文化,“巧文辩惠”,五是有能力,“强毅果敢”。颜值高、能文能武、善做决断,这样优秀的全能型人才实在是难得。

    但是,智果话锋一转,智瑶虽然具备这些优点,可他却有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不仁”。怎么理解这个“仁”呢,儒家把它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所谓“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仁”居首位。简单来说,就是看他是如何对待他人的,能不能做到推己及人,有没有恻隐之心,有没有同理心。

    智果说智瑶“不仁”,换言之,就是他为人刻薄寡恩,这样的人团结不了应该团结的人,反而会树敌太多,不适合做领导。智果还补充说道,“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如果他以这五个优点来征服别人,但是又做的是不仁义的事,咱们智家早晚得完蛋。

    智果的观点放到现在也相当有市场,有人就认为一个团队中最怕存在那种能力特别强,但道德上却有瑕疵的人,他们能干事也能找事,在智果看来,智瑶就是这样的人,因此他并不适合做智氏家族的一把手。但智宣子并没有采纳智果的建议,仍然把智瑶立为接班人,这就是后来的智襄子,也就他智伯。

    智果见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对智氏家族的未来失去了信心,索性脱离智家,自立门户,改称“辅氏”。不得不说,这个智果也算颇有远见,后来韩、赵、魏三家打败智家之后,曾对智氏家族大开杀戒,恰是智果一支因为脱离了智氏,反倒得以保全。

    再说赵家这边,老大赵简子也在挑选接班人。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把日常训诫之类的话语写在两片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过了三年,赵简子把两个儿子找来,向他们提问竹简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再问竹简在何处,也不知放在哪个犄角旮旯。而小儿子无恤不仅对答如流,竹简还随身带着身上,随时准备拿出来温习。这一对比,高下立判,赵简子认为无恤配得上一个“贤”字,于是确立了无恤接班人的地位,这就是后来的赵襄子。

    至此,智、赵两大氏族都确立了接班人人选,但其中一个“不仁”,一个“贤”,“不仁”的智伯做了什么,“贤”的赵襄子又有何作为,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资治通鉴》之一:两个完全不同的继承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ff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