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妈妈突然收到了一张老师发来的照片,拍的是课桌的一个局部,上面似乎有些杠杠。但只有这张照片,一句话也没有。
妈妈看了看,以为还有下文,就把手机放一边继续照看二宝了。
上二年级的儿子回来了,主动跟妈妈爆料说:今天老师趁我在讲台上偷拍我课桌了,还非说那两条杠子是我画的,还要让我赔课桌,那明明是我同位画的,可老师就是不信,真是气死我了。
等俩孩子都睡了,妈妈重新拿起手机,这才又想起照片的事,可也犯难了,这么晚了还给老师回信息吗?这么长时间没回信息老师不会生气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9220/468ba76e1c4bac79.png)
对老师的态度,可以做两种截然相反的推测,一种是见惯不怪了,一种是挺生气的。
微信这种沟通工具本质上就是“延时”的,使用这个工具的人应该早有认识和心理准备——不指望对方能及时的回复信息。就是电话,还有人打静音呢,还有可能开会、坐飞机调到“飞行模式”呢。
再加上学生家长的多样性,必然有一部分家长对老师所发的信息不敏感、不重视,所以如果我是(已经从教多年的)老师,可能早就习惯这种家长的沟通方式了。
那为什么还可能生气呢?因为人际交往毕竟还存在一个礼貌问题。我问你:吃了吗?你按礼貌应该笑脸儿看着我回:吃的炸酱面,你吃了吗?如果你仰起头看天,理都不理我,大步流星的离我而去,那我还真是有可能生气呢。
再说了,作为你孩子的老师,跟你反应点情况那自然是为了你的孩子好(至少老师是这么认为的),你可好,还不理我,还让我热脸贴了个冷屁股,我怎么可能愿意呢?让你你乐意吗?说,你乐意吗?
从根本上说,老师、父母、孩子三人是合作关系,共同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习好,是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在这个关系里,老师和父母的合作应该是更紧密的。而要达到紧密的合作,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
那老师和父母谁应该更为孩子的学习着急上火呢?自然是父母。既然是这样,那父母就要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态度——孩子是我们的,我们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以争取老师的积极配合——希望老师能多多指教。
好了,老师发来图片了,如果你认可上面的分析,你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态度显露无疑呢?对,及时回应。或者,不回应。就是说,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清楚的体验到这个妈妈的态度,对孩子的事不上心,对我这个老师也缺乏基本的礼貌。
你可能觉得我有点小题大做,有点矫情,那我们反过来想吧,如果你是老师,如果你给孩子家长发了张照片,如果等半天都不见回,你作何感想呢?这种事如果反复发生上个两三次,你对这个家长的印象会不会变得深刻呢?
我建议这个妈妈在第二天(太晚了打搅别人同样不礼貌),最好是早晨(说明自己一直想着这个事呢),给老师回信,大体意思如下:抱歉老师,今天才给您回信。照片看到了,孩子也说了具体情况,我已经批评他了,如果需要赔偿,我们一定按照学校的规则来,请老师放心。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但记住,别提自己看二宝的事,别说自己一忙就给忘了,对于“明眼人”,这些理由根本靠不住。
老师是园丁,园丁一定更喜欢朝他微笑的、通情理的花朵。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咨询本期课程详细内容!
网友评论